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半刻便折拉而死。
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
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赏析
教育子女是天下父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以及他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对孩子过分宠爱,使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不懂得谦让,不会关心别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成不了有用之才。因此,一味地宠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这里向大家介绍郑板桥关于教育子女的一封书信,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教益。
郑板桥,大家可能都十分熟悉,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江苏兴化人,自幼家贫,四岁丧母,刻苦读书,先后考取秀才、举人、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地做过知县。后来因为荒年为民请赈,又帮助穷人打官司,得罪了豪绅,罢官归里,卖画为生。下面要介绍的这封信,是郑板桥在潍县当知县的时候写给他弟弟郑墨的。他在潍县任上给他弟弟一共写了五封信,这是第二封,所以叫《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个题目可能是编文集的时候加上去的。“潍县署中”,就是潍县县衙,“署”即官署、衙门的意思。“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郑板桥写给他弟弟的这些信,大都是谈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因为他没有带家属,子女在老家由弟弟管教。郑板桥在这封信中阐述了他的“爱子之道”,强调对孩子要重视品德教育,要严加管教,要读书明理做个好人。
信是这样开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我五十二岁上才得到一个儿子,哪有不疼爱的道理呢!我国古时候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了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对男孩特别珍爱。郑板桥老年得子,比起一般人来,自然更要爱惜千倍百倍,然而他对幼子并没有溺爱。作者先强调对幼子的爱,接着笔锋一转,“然爱之必以其道”。这就是说对孩子的爱不可太过分,太没有节制,而应当爱得合乎情理,恰到好处,爱得有原则、有节制,这就是作者的“爱子之道”,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下面就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具体说明怎样才是“爱之必以其道”。
“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即便是嬉闹玩耍的时候,也要注意教育孩子忠厚仁爱,有恻隐之心,不要刻薄凶狠。郑板桥写这封信的时候是57岁,他的儿子大约5岁左右,正是天真烂漫、喜欢玩耍的时候。他在信中叮嘱弟弟即便是孩子玩耍的时候,也不可忽视对他们的教育。
接下来作者就“嬉戏玩耍”的时候如何培养孩子忠厚悱恻的性格具体加以说明。“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作者说他平生最不喜欢用笼子来养鸟,因为对于养鸟的人来说,可以享受到某种娱乐和愉悦;而对鸟来讲,成天关在笼子里,就像囚牢一般,这哪里合乎情理呢?为什么非要委屈动物的性情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呢?“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半刻便折拉而死。”“发系蜻蜓”,就是用头发或线绳绑住蜻蜓,让它飞却又不能飞走。“线缚螃蟹”,即是用线绑住螃蟹的腿,让它在地上爬行却又走不脱。这些都是小孩经常玩的游戏,这种“小儿玩具”虽能一时取乐,但蜻蜓、螃蟹之类小生命经不起折腾,不一会儿就会断胳膊缺腿,很快死去。
紧接着,作者就这事发表议论:“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而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间生出万物,辛辛苦苦化育而成,即使是一只小蚂蚁,一只小虫子,也都是阴阳五行之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五行”,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认为天地间存在着阴阳二气,它们相生相克,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作用,从而引起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后来有人进一步从自然界本身来理解自然的本源及其变化,用日常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起源。这两种说法结合到一起就叫“阴阳五行说”。“絪缊(yīn yūn)”,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指天地间万物因阴阳五行之气相互作用而变化生长的意思。作者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阴阳之气化育而成的,所以“上帝亦心心爱念”,老天爷都一视同仁,对世间万物都有爱怜之心。“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天地间万物以人最为聪明,但我们作为人却不能体察老天爷的爱怜之心,摧残其他生灵,这些生灵将何以寄托生命呢?
这一段从“笼中养鸟”讲到“发系蜻蜓”“线缚螃蟹”,引发作者一通议论,无非是要告诉他弟弟不要以摧残异类的方式做“小儿玩具”,应当使小孩从小就有怜爱之心,培养他们忠厚仁爱的性情。作者在这封信的后面还附了一段话,专门就笼中养鸟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想养鸟的话,就应当在房前屋后多种一些树木,使之成为鸟的天国,让鸟在这里自由地飞翔、鸣叫,只有这样才适合鸟的天性。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忠厚慈爱的性情和自由解放的思想。
接下来的一段,作者要求他弟弟严格管教他的儿子。“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管束”,就是管教、约束的意思。作者说,我在外做官,平时都不在家,儿子就由你来管教他。如何管教呢?“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这几句是承接上文的意思,再一次强调要培养增长孩子的忠厚之情,驱除他的残忍之性,不能因为是自己的侄儿就暂且放纵迁就他。“犹子”,就是侄子。
接着,就教育儿子如何与家中仆人的儿女很好相处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这几句也与上文紧密相连,上文说到天地生万物,老天爷都有爱念之心;这里讲天地间的人类,更应当平等相待。“家人”,就是家里的仆人。在有的人看来,主人与仆人是等级森严的,主人的儿女与仆人的儿女更是要严格区分开来。但作者却不这样看,认为对仆人的儿女要平等相待,要同样爱惜,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欺负他们,虐待他们,凌驾于他们之上。那么,对“家人儿女”如何平等相待,同样爱惜呢?“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这里的“鱼飧”,原指鱼做的食物,一说即鱼羹,这里泛指一般零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凡是水果糖饼之类点心零食,都应当平均分给孩子们,使大家都高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进一步分析:“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如果只是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好东西吃,“家人”的孩子只能远远地望着,得不到一点尝尝。“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他们的父母看到这种情景,自然十分怜爱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没有钱给自己的孩子买零食吃,只得喊他们离开。这时候做父母的心情怎能不像“割心剜肉”一样难受呢?这一段,作者从“鱼飧果饼”这类家常琐事入手,教育子女要与穷人的孩子平等相待。
最后一段强调教育子女要明确读书的目的:“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我国封建时代,通过科举取士,只有考上了举人,考上了进士,才有可能升官发财,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所追求的。然而作者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中举中进士做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明白道理,提高道德修养,最终做一个好人。
最后,作为书信,作者还有几句交代的话:“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郭嫂、饶嫂”,是郑板桥的妻和妾,可能她们都不识字,所以作者让弟弟把信读给两位嫂嫂听,使她们懂得“爱子之道”,共同教育好子女。所谓“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就是说要按照上文所说的那些去教育孩子,而不是别的什么。因为做母亲的往往宠爱孩子,容易把孩子惯坏,所以特别叮嘱了一番。
以上就是郑板桥这封书信的主要内容。作者在信中除了强调对孩子要培养忠厚悱恻之心,要与“家人儿女”平等相待,要读书明理做个好人,等等,可以给我们许多教益之外,我想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封信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平等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作者推己及物,认为天地万物,虽一虫一蚁,也要加以爱惜;尤其推己及人,强调对家中仆人儿女要平等相待。作者甚至站在仆人的角度,先分析儿童心理,再体会父母心情,写得入情入理,感人至深!郑板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统治阶级的下层官吏,具有这种进步的思想,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