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虎原文
说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
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说虎赏析
俗话说,人为万物之灵,因为与其他物类相比,人类有智慧,有思想,人是最聪明、最能干、最伟大的。但是,人与动物相比,也有局限性,譬如,人不如鸟类,可以在高空飞翔;不如鱼类,可以在水中漫游;也不如走兽,可以在陆地上健步如飞……然而,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可以制造出飞机、轮船和汽车,不仅水、陆、空都可以行走,而且其速度之快是禽鱼走兽等动物所望尘莫及的,所以,最终还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最了不起。
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今天要与大家一起欣赏的这篇短文,就是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拿老虎来与人类相比,虽然老虎凶猛过人,但是人类能够用智慧和办法制服它,战胜它;并且进一步阐明用力与用智、自用与用物的关系,又从而推广到用人的问题上,这可谓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文章是这样开头的:“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老虎的力量之大,是人的好几倍。“于人”,就是与人相比较。“不啻倍也”,是说老虎的力量很大,与人相比较,不止大一倍。接着又说:“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老虎还有锋利无比的爪子和牙齿,而人没有,这就更增添了老虎的力量。“利其爪牙”,是说老虎的爪牙很锋利,“利”在这里作动词用。老虎的力量比人大得多,又有锋利的爪牙,所以,文章接着说:“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食于虎”,是说人被老虎吃掉。这一段是从本能上比较老虎与人的力量,老虎不仅力气比人大得多,而且还有爪牙这些条件也是人所不具备的,因此人被老虎吃掉是必然的结果。
接下来,文章笔锋一转:“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这两句是承接上文的。上面说老虎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因而人被老虎吃掉是很自然的;但是,老虎吃人的事情并不常见,倒是老虎的皮毛常常被人们用来当作坐卧的用具。“然”是一个转折连词,表示虽然如此,却如何如何的意思。“不恒见”,就是不常见,“恒”就是“常”的意思。“寝处之”,“寝”是睡觉;“处”是居处的意思,指日常生活;“之”指老虎皮,“寝处之”是说人们把老虎皮拿来垫坐或做床褥子。“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老虎很凶猛、很厉害,但是老虎吃人的事很少见;而老虎被人猎杀,老虎的皮被人们用来坐卧倒是司空见惯。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这层意思是分析老虎虽力气过人却被人猎杀而寝处其皮的原因:老虎用的是力气,而人用的是智慧;老虎只会使用自身的爪牙,而人则利用其他可以捕杀老虎的器物。这里还是继续采用对比的写法,要特别注意两组对比的词语:一组是“用力”与“用智”的对比,另一组是“自用”与“用物”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就突出了人比老虎的高明之处。
紧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用力”与“用智”和“自用”与“用物”的不同作用和功效,说明老虎之所以失败的道理:“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如果力气的作用是1的话,那么智慧的作用可以达到100;如果爪子和牙齿的作用各为1的话,那么利用外物的作用就能达到100。以1和100相敌,所以老虎虽有猛力也必定胜不过聪明智慧的人。这里的“1”和“100”都不一定是确数,只不过强调两者之间比例的悬殊,差别的巨大,从而充分表明了老虎“用力”和“自用”的局限性,突出了人“用智”和“用物”的无穷威力。这一段通过“用力”与“用智”和“自用”与“用物”的对比分析,阐明了老虎“虽猛必不胜”的道理。
以上两段描写人被虎食或者虎被人获而寝处其皮这两种不同情况,都是从虎与人的对比入手,为下文做铺垫,文章的重点在第三段。第三段是这样写的:“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这是就以上两段的内容所做的归纳和总结,认为人之所以被老虎吃掉,那是因为突然遇上老虎而随身又没有带着武器或其他工具,仓促之间智慧和器物都用不上的缘故。这两句主要是对第一段的呼应,是一个过渡,重要的是下面这几句:“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所以天下那些只用力而不用智的人,那些只依靠自己而不依靠别人的人,岂不都是与上文所说的老虎一样的笨蛋!这种笨蛋像老虎一样被人们捕获而寝处其皮,这样的下场和结局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这里出现了“天下”二字,所谓“天下”,指的就是人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社会。当然也可以把“天下”的含义理解得更广泛一些,即把它看成是自然界,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文章到这里已推开一步,由“人”与“虎”的对比推广到“天下”,由一种现象上升为规律,上升为哲理,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深思。“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这是全文的归结点,也是文章通过人与虎的对比所要阐明的深刻寓意。
这篇短文通过虎与人的对比,指出用力不如用智,自用不如用物,又从用物联系到用人,强调外物为我所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这不禁使我们想起先秦大哲学家荀子《劝学篇》中的一段话:“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站在高处向人招手,距离很远的人也能看得到,这并不是手臂加长了,而是因为站得高。顺着风向呼喊,距离很远的人都能听得清楚,这并不是声音加大了,而是风起了传声的作用。荀子接着还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说:驾车马可以日行千里,并不是脚力特别好。乘舟船可以渡江河,并不是很会泅水。总而言之,聪明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罢了。荀子这里所说的“善假于物”,与《说虎》这篇文章中所强调的“用物”完全是一个意思。人类正是通过利用外物来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从而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条件,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如果说人类不会利用外物,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与一般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前进了。这或许就是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启示。
《说虎》这篇短文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刘基。《说虎》和前一篇《司马季主论卜》都选自刘基的《诚意伯文集》中的《郁离子》。《郁离子》是一个寓言集,是作者仕途失意之后退居乡里时所写的,采用寓言的形式讽刺、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篇短文也是典型的寓言手法,通过人与虎的对比,以虎为喻,批评“天下”即统治者不善用人,就像老虎一样,“虽猛必不胜”,甚至有可能导致被食肉寝皮的可悲下场,其寓意是十分明显而深刻的!这篇文章很短,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极其精练,却又一波三折,一环紧扣一环,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读后不能不叹服文章的寓意既曲折委婉而又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