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杂说·行水原文
艾子杂说·行水
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
前有一小沟,有行人至,水不可涉。
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拭,捧至座上,再拜而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敢祸之。”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艾子杂说·行水》
艾子杂说·行水赏析
鬼神既是一个哲学上的大命题,也与芸芸众生密切相关。尽管长期以来我们提倡科学,破除迷信,但至今仍有人相信鬼神,崇拜鬼神。近年来,那些早被破除的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又死灰复燃,而且愈演愈烈。许多地方修建寺庙,重塑神像,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难道神灵真能赐福于人吗?难道菩萨真能保佑平安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则古代笔记,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
这则笔记选自《艾子杂说》。《艾子杂说》一卷,收录在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陶宗仪编辑的笔记小说丛书《说郛》中,作者题为宋代苏轼撰,实际上是后人伪托之作。艾子是作者虚拟的一个人物,历史上并非实有其人。作者通过艾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这则故事通过记叙艾子看见两个对待神像采取不同态度和行为的人物,表明了作者不信鬼神的思想。
故事是这样开头的:“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艾子行水”,是说艾子沿水而行。一天,艾子沿着河边行走,途中看见一座庙宇。这座庙宇虽然不是很大,但装饰得十分庄严肃穆。这几句交代艾子的行踪,实际上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紧接着,这里便出现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前有一小沟,有行人至,水不可涉。”不一会儿,来了一个行人,他走到庙门口的一条水沟前,由于水沟太宽,行人跨不过去。怎么办呢?“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行人便返回庙中,立即从神龛上搬来了大王的神像,并把神像横放在水沟上,毫无顾忌地踏着神像,越过水沟,头也不回地走了。这里“顾庙中”的“顾”,就是返回、反顾的意思,“顾庙中”即返回到庙中。“辄取大王像”的“辄”与立即的“即”相通。“履之而去”,“履”是鞋子,这里引申为践踏。“之”指大王神像。“履之而去”,即踩着大王神像越沟而去。
上面是故事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接着,又出现了与第一个人物迥然不同的第二个人物:“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到庙门口的水沟前,看见大王神像横躺在水沟上,连连叹息道:“大王神像竟遭到如此的亵渎和侮慢,真是罪过,罪过!”于是,“乃自扶起,以衣拂拭,捧至座上,再拜而去。”这人一边叹息,一边把神像扶起,用自己的衣服揩干净前面那人踏过的脚印和污泥,又把神像捧回庙中,恭恭敬敬地安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再三跪拜之后方才离去。
以上是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艾子行水途中所见;接下来写他在庙中所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过了一会儿,艾子听见庙中的小鬼在议论这件事。这当然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使得庙中的小鬼和大王都会讲话。小鬼议论些什么呢?他们对大王说:“大王您在这一带是至高无上的神,享用周围百姓的香火祭祀,如今却遭到那愚蠢无知之徒的侮辱,何不施降灾祸来惩罚他呢?”听了小鬼的建议,大王如何表态呢?“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大王回答道:“你们说得对!不过,灾祸只能施降给后面的那个人。”
大王的话使小鬼大惑不解。“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小鬼又问道:“前面那个人竟敢践踏大王,奇耻大辱,莫过于此,却不降祸于他;后来的那个人,明明是敬仰大王的,反而要降祸于他,这是什么道理呢?”大王回答得十分干脆:“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敢祸之。’”大王苦笑着说:“既然前面的那个人不相信鬼神,我如何能够降祸于他呢。”
艾子在一旁听了大王与小鬼的对话,大发感慨:“真是鬼怕恶人也!”原来,不信鬼神的人,鬼神也奈何他不得;相信鬼神的人,却遭受鬼神的祸害。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作者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结论既已得出,全文也就水到渠成,到此结束了。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问题,鬼神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先哲也讨论过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们当中也不乏无神论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是不相信鬼神的,《论语》上就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南北朝时期的大思想家范缜著有《神灭论》,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的形体存在,精神也就同时存在;人死之后,形体消失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鬼神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则笔记所反映的思想与我国古代无神论的思想传统一脉相承,虽然文中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思想观点,但故事本身给人的思想启示是鲜明而深刻的。
这则故事文字不长,语言十分精练,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即形神兼备。前后两人,对比鲜明,一举一动,各具性情。前头的那人遇水沟不能通过,即取神像横于其上,履之而去,表现出大胆果敢的性格,我们仿佛能看见他干脆利落的动作和昂首阔步的神情。后头的那人看见神像横陈于水沟之上,先是叹息再三,接着是扶起,以衣拂拭,捧至座上,再拜而去。这一系列动作活画出一副谨小慎微、敬奉神明的虔诚相。小鬼与大王的对话也都切合各自的身份,并且话中有话,暗含讥讽。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