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中》赏析-宋代谢枋得古诗-即景抒怀借梅喻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44

武夷山中作品原文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中作品赏析

纵然天涯羁旅,谁对家乡的一丘一壑不是熟悉的,诗人怎么“十年”来居然没有梦魂可以找到家呢?

这得从十年前南宋灭亡说起。诗作者榭枋得仍然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率兵抗元,怎奈孤立无援,信州失陷。元军掳走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家”已经荡然无存了,你说,纵有梦魂又往哪儿找啊!

开章第一句,诗人不正是用椎心泣血的文字倾诉国亡家破的哀痛么?

兵败后,诗人改换姓名隐居武夷山中。身边除了巍巍青山和悠悠野水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借助。诗人纵然没有能力光复大宋河山,也绝不肯投降媚敌,屈膝求荣!他要像身边的“青山”那样,哪怕风暴雷霆绝不弯下高贵的脊梁;要像近处的野水那样尽管岁月流逝,绝不改变前行的方向……

这第二句中“青峰”和“野水”的意象,既是为了突出山区固有的环境特征,又何尝不是用来作为诗人人格和情操的写照?

是的,在这样的深山里,除了明月清风,奇峰怪石,只有一派空旷与“寂寥”。可是诗人不是说“山区”,而是用“天地”一词,那空间要广阔的多。我们知道,在那么宽广的空间里,不但有芸芸众生的嬉笑怒骂和鸡鸣狗吠,也有统治阶层的灯红酒绿与箫管笙歌;还有那些出卖灵魂的新贵们因权力分配不均而你争我斗、吵吵嚷嚷……使读者感到困惑的是,世界本来就充斥着喧嚣与动荡,诗人怎么说“天地寂寥”呢?再说,风雨是山区的常客,今天雨停了,明天还会有风雨,乍雨乍晴,是山区常见的现象。诗人却说“风雨歇”,究竟又是何所指呢?

这第三句看似描写山区的自然环境,细细一琢磨,显然是写当时的政治环境——

回顾十年前南宋灭亡初期,为了光复神州,处处高举义旗,抗元斗争风起云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好形势,谁不是足翘盼匡大厦之已倾、挽狂澜于既倒?可是十年了,斗争烽火一个接一个被元军扑灭,现在真的是万马齐喑、风停雨歇,留给“天地”间的只有一派岑寂!大宋王朝的煌煌帝业将化为历史烟云,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也只能付诸渔樵闲话!

宋亡后,那些曾经在南宋朝廷煊赫一时的衮衮诸公,有些人正忙着改换门庭,投靠元朝新贵。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哪顾什么民族气节?这就像春花那样,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就各附一枝,献媚邀宠,争妍斗艳!说起花来,诗人心仪已久的当然是梅花。记得唐人齐《早梅》诗已对梅花的气质有几句最精辟的描写: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在那朔风凛冽的严冬,那些脆弱的花花草草们都枯萎凋零了,只有梅花凝聚大地底层的暖气作为生命的动力,你看前面村子里,不是有一枝梅花,迎看弥天风雪,笑傲枝头?如果没有冰肌铁骨,哪来这样的劲节高标?

能像梅花那样,也要算几生修炼功夫!

这最后一句,诗人不正是借梅花以明志么!

武夷山中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曾为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遂罢斥,谪居兴国军。德祐元年起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市),乃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叠山集》。

更多谢枋得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