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即事作品原文
戊辰即事
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戊辰即事作品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古代衣服斜领相交的地方称“衿”,可见在春秋时期,“青衫”就成为读书人的服饰。历史进入唐宋时期,早就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农桑并举,耕织两重。生活物资纵然算不上富裕,也绝不至于连一件“青衫”都没有吧。是谁剥夺了诗人穿“青衫”的权利?“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杜陵叟》)当年白居易曾经为统治阶层侵犯劳动者生存权利而抗争过;诗人虽然算不上社会显要,起码也是读书人中佼佼者,如果连一袭“青衫”都找不到,这还不是有辱斯文?你说,他能不愤怒呼喊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揭示了原委——
这还是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赵扩采纳大臣韩胄的意见出兵伐金,由于谋划不周和指挥不力,结果打了败仗。主政者们不但不总结失败的教训,引咎自责;以史弥远为首的一伙人反而借机掀起一股投降声浪。他们杀害了主张抗金的韩胄作为向金人求和的筹码,也就在农历戊辰年,即嘉定元年(1208)三月间达成所谓“嘉定和议”:“和戎百万缣”。就是把百万匹质地轻软的丝绸和大量白银作为向金人求和的条件,还要跪倒在金人膝下,尊他们为“伯父”!你说这是哪一家子和议?这是名副其实的屈膝投降,这是地地道道的丧权辱国!由于南宋朝廷把大量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拱手送给金人,弄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连诗人都没有一件青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不更是啼饥号寒,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么?
开章两句,诗人不粉饰,不回避,也不绕弯子;义正辞严,一针见血,不啻是给南宋小朝廷以当头棒喝!
如果说,这前两句是从正面揭露执政者的屈膝求和,辞锋严肃而犀利;那么,后两句则换了一副笔墨,嬉笑怒骂,语言幽默而调侃——
大片大片肥沃富饶的国土全都白白地弄丢了,再也没有种粮植桑的土地了;现在国库也耗光了,什么都没有了。老百姓还可以对付,只要对他们的死活不管不问就是;可是,每年要向被尊称为“伯父”的金人交纳那么多丝绸和白银,又该怎么办?我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子,总算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现在不是还剩下一个可怜兮兮的西湖么?从今往后,再也不用栽花插柳了,什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什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如果谁有那份闲情逸致,就让他到诗歌里去欣赏好了。现在只有多栽一些桑树,多弄一些像吴地品质优良的蚕种,缫丝织绸,来满足金人的无厌榨取,衮衮诸公不还是可以歌舞升平么?
也许有人会说,南宋投降派们对外固然柔顺得像一头绵羊,对内却凶恶得像一只老虎。韩胄不就是被他们无辜杀害么?如今他们大权在握,诗人这么冷嘲热讽,难道不怕被抓住把柄?其实,汉语语言文字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有模糊性的特点。你看,这前两句怒而不张;后两句,讽而不露。不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正是为朝廷着想,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谋取新的生财之道么?因为丝绸多了,“诗人”们也有“青衫”可穿,于公于私,可以互利双赢呀!
戊辰即事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文定。
有《后村先生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