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赏析-宋代叶绍翁古诗-秋虫梧叶画乡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41

夜书所见作品原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作品赏析

夜的帷幕覆盖着大地,窗外黑的;室内,诗人也感到些许凉意。举目四顾,环堵萧然,只有案头如豆的孤灯在晚风中摇曳。羁旅乡情撩拨得没有丁点儿睡意,于是只好独个儿枯坐窗前。

四周静悄悄的。诗人正百无聊赖地咀嚼这旅居生活的孤寂。忽然间,耳畔传来“萧萧”声响,静静地谛听,那不是庭院里梧叶飘落的声音么?

读者也许会想:秋风凄凄,梧叶飘零,谁不是司空见惯?再说,梧叶飘落的声音是那么轻、那么细,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审美关注,一开章就把它引进笔端呢?

我们知道,古代诗人们常常用梧叶伴随秋风秋雨营造一种秋的环境气氛。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不是写了“梧桐更兼细雨”?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不是也写过“秋雨梧桐叶落时”?

“萧萧”,无疑是个模拟声音的叠音词。声音本来是一种听觉形象,诗人却用“寒”字来修饰它,“寒”字不是表肤觉感受么?这就怪了:声音纵然有温度,诗人又怎么从听觉感知的?在这里,诗人显然是借助通感修辞。人们常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叶落,深秋已届,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森森寒意呢?在这开章第一句中,诗人又妙不可言地嵌进一个“送”字,好像是说,这“寒”意并不是源于人的主观感觉,而是从客观外在中“送”过来的。又是谁这么恶作剧,不送温暖偏送寒冷呢?

第二句说,是江上阵阵秋风。说到秋风,不由使我们想起《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来:

晋朝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江上秋风起,便想起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竟丢掉乌纱帽坐着车子回去了。如今秋风又起,诗人作为久客他乡的游子,能不被撩拨起浓浓的乡情使归心如炽么?

窗外,夜色越来越浓。反正没有一点儿睡意,还是到外面走走吧。

诗题既然是“夜书所见”,诗人在室外看到了什么?

从后两句看,不见星稀月朗的秋空,也不见绕树三匝的鸟鹊;进入诗人视野的,只是在稀疏的篱笆前,游移不定、往返穿梭的一星灯火!原来是一群孩子提着灯笼在玩捉蟋蟀游戏哩。

在诗人脑屏幕上顿时迭映出这样的画面——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满庭芳》)。张历历如绘地描写孩子们的童趣天真,使人如亲临其境;“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齐天乐》)。姜夔写孩子们无忧无虑,耳畔仿佛你呼我应,不由顿忘旅居异地的乡愁……

诗人眼看着小不点们那专注的神情和活泼的身影,能不勾起儿时的记忆,想起温馨的往事,浓化对故乡的思念么?

这首小诗就场景看,从室内转移到室外,空间发生了变换;从内容看,由秋风梧叶到篱落挑灯,景物也有了改变。前后两联看似景殊趣异,可是贯穿全诗的红线却是轻轻淡淡的乡愁……

夜书所见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诗属江湖派,词淡意远。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更多叶绍翁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