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赏析-宋代翁卷古诗-秋山秋水见精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37

野望作品原文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作品赏析

一开章,扑入眼帘的是漫无边际的“一天秋色”!

“秋色”究竟是什么样儿?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是这样描写的: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尽管这段文字绘形绘色又文采斐然,无忝于描写“秋色”的语言经典;可毕竟失之概括和笼统。人们还是无法认知“秋色”究竟是什么样儿。

翁卷真不愧是“永嘉四灵”之一,他用变换视距和改变观察角度的方法,从客观景物的具象中为我们捕捉出“秋色”的灵魂与精神风貌——

先看近处。那不是一湾碧水么?太阳当空照着,诗人用“晴湾”来指代它,真是再确切不过。这固然是深秋季节,毕竟不是数九严冬。诗章在“晴湾”前着上一个“冷”字,这就耐人寻味了:“冷”是一种肤觉感受,诗人并没有举手投足去试探水的温度,怎么会知道它“冷”呢?从诗章意脉看,这“冷”无疑是缘于“一天秋色”!诗人显然是用通感修辞:明明是要写视觉形象,却偏偏用肤觉感受出之。那意思分明是说,这一湾碧水简直给人寒意森森、“冷”气逼人的感觉,那不正是因为一湾秋水的清冽么?

再看远处。那连绵起伏的秋山,谁能数得清它的层峦叠嶂?真个是秋山千万重啊!诗人用“无数”来概括它,用不计数的方式来说明它的多数,真是妙极了。那绵延无尽的秋山,高低不齐,有“远”有“近”,错综有致,排列得体,谁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诗人的视野里之所以看得如此清晰,还不是缘于这“一天秋色”?由此看来,正因为秋色清明,才会使秋日群山历历可数!柳七郎不也写过“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卜算子慢》)的好句?如果不是秋色清明,纵然是雨霁天晴,尽管他目光如炬,又怎能在遥远的地方望见巫山十二峰呢?

我们明白了:秋色在水,则水尤清冽;秋色在山,则山格外清明。难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描写秋光秋色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个“清”字:“风轻云淡”、“天朗气清”,连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孤寂难耐之际,也不忘给秋献上“清”字的桂冠:“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因为正是这个“清”字才是秋的本质和灵魂啊!

翁卷始终是一介布衣,既是与政坛无缘的闲人,当然会养成闲云野鹤般性格,也就多了几分闲情逸致。闲就闲吧,“闲上山来看野水”不也是一种人生乐趣?居高临下,当然是最佳的观察角度,可以把山下景物看得纤毫毕现,把水色山光看得淋漓尽致!哪知,他刚一俯瞰那一湾水域,看到的竟是从水底矗立起的一座青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山水错位的奇观?定睛一看,原来是秋山在一湾碧水中的倒影!一个“忽”字,既说明出于诗人的意外,不也表现出诗人惊喜之情?

本来是想看潋滟的水光,看到的却是青翠的山色;还不是缘于秋山的清明、秋水的清澈?

小诗的诗题是“野望”,当然要在“望”字上显能耐:忽而近观,忽而远眺,忽于平视,忽于俯瞰,使抽象的秋色变得可视可感。这样的秋景小唱,怎能不赢得读者的青睐呢?

野望作者简介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亦字灵舒,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人,淳祐十年(1183)登乡荐,未仕,“永嘉四灵”之一。

有《苇碧轩诗集》。

更多翁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