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赏析-宋代姜夔古诗-归途送我腊梅香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36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作品原文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作品赏析

旧岁刚除,残雪未消。诗人在航船上向岸边细细一观察,江岸的细沙中冒出点点新绿,那不是小草抽出的细芽么?这新的幼小的生命碰撞出诗人灵感的火花。于是他妙不可言地拈出一个“穿”字,顿时小草被自然人化了。她仿佛穿上洁白的衣裙,变得富有灵性,也显得更加妩媚了。萧瑟的寒冬有了这星星点点的新绿,平添了许多生趣,它也向人们昭示:春姑娘悄无声息地来到江南了。

这还是绍熙二年(1191)。就在除夕这天华灯初上的时候,诗人告别范成大,从石湖买舟南下回苕溪的。石湖在苏州的西南边,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区,范成大的府邸就建在这里。苏州也叫姑苏,是春秋时期吴王宫殿的所在地。想当年,“宫女如花满春殿”,看不厌的朝歌暮舞,说不尽的脂粉繁华;可如今呢,旧苑荒台,遗踪犹在,只是“烟冷”香销,苏台上空仿佛回荡着诗人李白的深长叹息:“只今惟有两江月,曾照吴王宫里的人。”(《苏台览古》)当诗人从舟中频频回首的时候,一想到吴宫的今昔巨变,又怎能不生发出历史沧桑、世事如棋的感慨呢?

夜色越来越浓,周边景物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从柔橹的乃声里,诗人感知航船在缓慢地前行。从地域距离看,石湖到苕溪并不是很远,可是诗人面对这滔滔流水,竟拈出“迢迢”一词,那潜意识里显然是说航程太遥远了,这不是折射出诗人归心急切么?

世上事真的很微妙,诗人坐在舟中既控制不住频频回首;眼看流水却又觉归路迢遥。无疑这是相互矛盾的悖论,可是,这又是切切实实的客观现实:你想,从一方面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受到范成大如此知遇之恩,教诗人怎能不“欲去又依依”?可是从另一方面想,离家时间这么久,家中人望眼欲穿,又值团圆佳节除夕夜,又怎能不急于“归家洗客袍”呢?

航船里怎么会弥散出淡淡的香味?诗人细细地辨识,那不是腊梅的幽香么?这时候,除了桨声款款,竹韵萧萧,和远处几星灯火,舱外再也没有发现什么。诗人一想,明白了:那一定是江滨盛开的梅花被茂密的竹丛遮住了。“无人见”,只能说明被竹丛挡住了视线,没有人可以看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呀!晚风送来梅花沁人心脾的幽香,深情地陪伴着诗人。“一夜”,当然是通宵竟夕,也就是整个航程。就这样,诗人沉浸在梅花的馨香中过了一座又一座石桥……

读者也许会想,诗人从石湖归苕溪,一路上,半消的残雪,刚冒头的小草,吴宫遗址,江滨绿竹,潺潺流水,座座石桥……看到那么多实实在在的景物,诗笔都像蜻蜓点水一般一掠而过;梅花呢,本来就“无人见”,在诗章中只能算缺位意象,却用诗章一半篇幅来描画它,旨在说明什么呢?

我们知道,梅花冰清玉洁,暗香浮动,凌寒绽放,风雪不凋。它与兰、竹、菊一道、荣获“花中四君子”的道德徽号。在这里,虽然梅花不见,却有幽香陪伴诗人一路归程,诗人的意思是不是想说,虽然告别了好友,可是他的高洁情怀和温馨友谊还是留给诗人永志不忘的思念呢?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范成大、杨万里等人唱和。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名满天下,又擅长书法。

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更多姜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