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作品原文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作品赏析
男人们天刚蒙蒙亮就打着赤脚、扛着铁锄,到水田里给秧苗除草,看起来这是一项简单的农事劳动,其实,还很复杂哩!试想想:站在没过踝骨的烂泥田里,既要不留一根杂草,又要不锄坏一棵秧苗;既要锄得细心,又要追求速度。这就要求双手动得勤快,眼睛看得仔细。这么手不停挥,心无旁骛,一天下来,除了满头汗,就是一身泥,你说累不累?
女人们也没闲着:除了洗衣、送饭、还要养猪种菜,忙活了一个白天,到了晚上,炊烟刚散,就要在如豆的油灯下搓麻纺线……如果你是一个闲人,在这么炎热的夏夜,披着明亮的月光,轻摇蒲扇,在村头纳凉,听听屋子里纺车“嗡、嗡”的歌唱,好像聆听一支抒情的乐曲,当然是挺惬意的。可是那些纺麻的妇女们不但要饱受酷热的煎熬,还要用力摇动笨重的纺车,常常弄得两臂酸麻,挥汗如雨,就不是那么轻松了……
诗人在诉说他们劳动生活之后,接着就这么评说他们:
村庄里这些“儿女”(男人和女人)们个个都是当行里手,他们就这样相互协作、操持家务,用辛勤的汗水来支撑半饥不饱的艰难生计……
开章两句诗人当然是写村庄里成年人艰辛的劳动生活,后两句却笔锋骤转写起小孩子来了——
你看,那几个小不点儿,在老人们面前还要算小孙孙哩!只见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种籽,在树荫下忙活开了。诗人想:耕种和纺织是大人的活儿,他们并不理会这些,那么他们在干什么呢?诗人近前一看,他们模仿大人的样子,先在地上挖个小洞洞,再把瓜子种下去。他们不是在种瓜么?动作虽然未免稚气可笑,干得却一丝不苟……
他们依“傍”着桑树浓荫,既可不受烈日曝晒,又可沐浴树底清凉,这是多么聪明的选择!他们“学”着种瓜,在生活中学习生产技能,潜移默化地掌握劳动本领,这是些多么可爱的孩子!
乍读这首诗,似乎旨在说明“乡村四月闲人少”。是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们,一年到头,从事最艰苦的劳动,不论白天黑夜,不辞烈日风霜,为生存计,哪里有片刻休闲?可是尽管这么拼死拼活地干着,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果不是这样,哪会出现忍着饥饿“强作春深求友声”的河市歌者(《河市歌者》)?哪里会有废弃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的采菱人(《夏日田园杂兴》其十一)?可是,那些不劳而获的大人老爷们,只顾占有他们的劳动果实,哪顾他们的死活呢?
不用说,他们夜以继日地劳作是够累的,可是社会物质财富毕竟要靠人类劳动来创造,社会向前发展也要靠人类劳动来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光荣的,也是神圣的!是啊,“村庄儿女各当家”,诗人既同情他们劳动的艰苦,不也歌唱了他们建设新生活的豪情?同时,诗人也肯定了这种劳动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代人,使“童孙”们不但继承了这种热爱劳动的品质,并在实地劳作中迸发出生活的智慧。这既使我们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品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使我们华夏文明繁衍充盈、发扬光大!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淳熙中任参知政事。曾使金,不畏强暴,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有《石湖居士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