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塘》赏析-宋代范成大古诗-春草垂杨赋别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21

横塘作品原文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塘作品赏析

诗题明明告诉我们,这里是“横塘”,诗歌开章却用“南浦”来借代,显然是暗用江淹《别赋》中的诗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诗人有意识地把地名涂抹上传统文化积淀起来的情感色彩,不也就在暗中透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么?

“春来”,当然是已届春暖花香的季节。放眼四望,“一川”新“绿”。照理说,萋萋芳草,绿遍川原,如此美好的春光春色,是足以使人怡情的;可是,当我们一联想起江淹《别赋》中描写“南浦”环境的名句:“春草绿色,春水绿波”,又怎能不勾起浓浓的别情呢?

“石桥”,就是枫桥,在横塘北端。从唐人张继那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问世之后,枫桥也就骤添身价,遐迩闻名。说起“枫桥”,当然使我们想起那传来“夜半钟声”的寒山寺,“朱塔”就是寒山寺的一座红色佛塔。高耸的“朱塔”,平卧的“石桥”,高低映带,俯仰成趣。诗人用“两依然”来形容彼此相望的情态,无疑是说,它们相互依存,长相厮守,仿佛有了相依相伴的难舍情缘。也许是汉语多义性使然吧,用“依然”来形容缠绵的情感,并不是范成大的始创,江淹在《别赋》中就这么用过:“唯世间之重别,谢主人之依然。”诗人之所以写“石桥”与“朱塔”的依恋状态,不正是为了表达与好友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的情怀么?

乍一读,第一句只是写地点、节候和景物,第二句也只是描写了横塘边两种带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开章两句并没有明写别情;可细细一品味,浓浓的别情不是从诗人笔端涌出么?

第三句诗人把送别这一“黯然销魂”的场景,放在连续不断的时间链上来审视——

在这横塘路上,“年年送客”。诗人在这里特别强调“年年”,年复一年。无疑是说,尽管岁序推移,怎奈别情不变。它不是足可证明人世多迕,聚少离多?是啊,无情的历史老人总是使人饱尝人间别离的痛苦,芸芸众生在本自艰难的生活中还要常常咀嚼苦涩的相思,造物主为什么对人间幸福的赐予偏偏要如此吝啬呢?

第四句诗人即景兴感,表达难以割舍的别情——

这时候,忽然飘起了细雨。是天公为好友一路征程洗涤尘垢呢,还是因友人的离去而黯然泣下?在这霏微细雨中,诗人为什么唯独关注南浦“垂杨”?是想凭借鹅黄嫩绿装饰别情画面来淡化离情么?诗人知道,正如刘禹锡所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别离”。尽管枝头姹紫嫣红,陌上莺歌燕舞,它们只顾自个儿热闹,谁能理解你别离的苦绪?只有那在春风中婆娑起舞的垂柳芳条,才能领略挚友间依依难舍的深情。垂柳边那只“画船”显然是友人远航乘坐的载具,看来朋友真的要启碇远航了。在这里,诗人特意着上一个“系”字,无疑是为了寄寓挽留的意思。可是,晏殊就说过“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恐怕垂杨也用情不专,纵有千尺柔条,只顾与春风嬉闹,真的顾得上系住朋友的行舟么?

无疑,这是一支别开生面的别情短唱。可是全章除了第三句从历史回顾的角度点名“送客”之外,其他三句只是描写富有特征性的环境,从而唤起读者对传统诗歌文化中有关别情的联想,没有一个字明写别情,浓浓的别情却弥漫于楮墨之间。

横塘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淳熙中任参知政事。曾使金,不畏强暴,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有《石湖居士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更多范成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