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作品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作品赏析
月没参横,“秋夜将晓”。陆游步出篱门迎凉,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上溯五十年前,同样是一天秋夜。在秋虫唧唧声中,我们仿佛看到岳飞在阶前踟蹰徘徊的身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小重山》)
尽管他们出生先后不同,却都不约而同地经历过长夜无眠的痛苦……
如果说,岳飞中夜绕阶行是缘于矢志抗金而知音难觅的悲哀,那么,陆游秋夜不能寐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首诗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秋天。陆游从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任上被罢斥归来,回到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闲居已历四个年头了。中原沦陷,多历年所。南宋君臣,毫不考虑恢复大计;自己已届六十八岁高龄,“僵卧孤村”,又有多大能耐?面对这无可奈何的现实,怎不五内如焚?他披着熹微的星光,步出篱门,仰望长空,心潮起伏,脑屏幕上迭映出一幕幕画面——
横贯北国的黄河,正滔滔汩汩地东流入海。用“三万里”来计量它的长度,无疑是为了强化它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是啊,它用清凉的乳汁滋润着广大中原地区,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人们把黄河亲切地呼为“母亲河”,正是她使我们炎黄子孙繁衍绵延,生生不息……
西岳华山屹立在黄河之滨。直插云表,高与天齐,素以险峻著称于世。用“五千仞”来形容它的高度,那意思无疑是说,它是北国中原的擎天大柱!
黄河、太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陆游是伴随着灭国破家的灾难降临人世的。当他三岁的时候,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迄今已六十多年了。长时期以来,不但黄河、太华被蹂躏于金人铁蹄之下,广大中原地区的“遗民”也一直沦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哪一天不是在屈辱和眼泪中苟延残喘?人的泪腺的分泌量总是有限度的,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眼看着狼奔豕突的胡兵恣意践起飞扬的尘土,耳听着胡人残暴肆虐时发出的狰狞狂笑,眼泪早就流干了、流尽了,他们早盼晚盼,一心只盼望朝廷派遣“王师”收复失地来拯救他们。“又”,是一个表频率的副词,诗人的意思显然是,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是的,中原人民就是这么从希望到失望中备受这人生的劫难和精神的煎熬!尽管望穿了双眼,他们哪里会知道,那南宋小朝廷早就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呢?
耐人寻味的是,诗人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写如何奔走呼号,谋求抗金救国;而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人民的角度写对“王师”的渴盼。无疑,旨在唤起南宋君臣人性的复苏和爱国精神的觉醒!
可是诗人的善良愿望并不能改变客观的现实,他们这一伙人只是一门心思计算着如何保护好既得利益,哪会考虑中原地区的恢复和沦陷区人民的死活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多首。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