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二十首作品原文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二十)
刘子翚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汴京纪事二十首作品赏析
“辇毂”,本来是指皇帝的车驾,这里用来借代北宋都城汴京。用“繁华”来形容帝京景象,不难想见,朝歌暮舞,车水马龙,该是何等热闹。可是,这里却冷不丁冒出一个“事可伤”来,显然,是想用昔日的热闹繁华作为对比,说明帝都经历“靖康之变”,已被金人践踏得萧条破败,满目疮痍。抚今思昔,怎能不引发诗人的伤感呢?
李师师,原是位民间小唱艺人。徽宗崇宁、大观年间正值妙龄,在瓦市演唱中崭露头角。政和年间,她二十六七岁,以色艺绝伦而名动京城,不仅京都名士周邦彦、晁冲之跟她交往频繁,连皇帝老儿宋徽宗也微服屡幸其家。民间还传说她后来被召入宫,封为瀛国夫人,诗坛艺苑称她为“李夫人”。
靖康之乱,师师南徙。词坛名士朱敦儒流浪湖湘时,曾遇见过她,并写了一首词,其中有这么一句:“西风北客两飘零”(《鹧鸪天》),把自己和师师都说成是在萧瑟秋风中飘零的“北客”,表明他把师师视为知音和同调,足以说明对师师的看重。诗人说“师师垂老”,其实,这时候,她才四十一岁,如果拿今天的标准看,还属风姿绰约的年龄段,正处于艺术生命力的爆发期;可是,飘零的生活,艰难的处境,迫使她沿街卖艺,她已被折磨得“衰老憔悴”,不成模样,昔日那秋波流转,顾盼多情的美好风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缕衣”就是用金丝线盘绣花饰的舞衣;“檀板”,即用檀木制成的用来敲定节奏的拍板。这些都是专供宫廷用的价值昂贵的歌唱道具,足以显示演唱者身份的不同凡俗;可是,如今失去了昔日炫人眼目的光彩,一切都变得那么黯淡。艺术是师师的生命,师师的演唱艺术生涯既已如此惶潦倒,这不昭示着她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了吗?
今天的读者当然无缘一睹师师的艺术风采,为了说明她艺术造诣的出类拔萃,诗人为我们举出了一个典型例证——
“帝王”,指宋徽宗赵佶,别看他治国治军是窝囊废,可是在风月场中的确要算倜傥风流的才子。他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不但诗画书法兼擅,而且精通音律。咳玉吐珠,多才多艺;更何况又擅帝王之尊,拥有选遍天下的后宫佳丽,他什么样的美女没见过,什么样的才艺没领教过?可是只要师师启朱唇,发皓齿,一展歌喉,他马上如痴如醉,神魂颠倒。连风流皇帝都为之倾倒,你说,还有谁能出其上呢?
无疑,这首小诗是专写李师师的。第一句写她命运逆转的契机,第二、第三句是写她在变乱后的苦难遭遇,最后一句是对她艺术造诣的评价。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组诗是写“靖康之变”的国家大事,李师师不过是一位民间艺人。大小之分,判若霄壤。这样的题材,与组诗主旨是否相应呢?
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的妙处:你想,连李师师这样的艺术天才都横遭厄运;见微而知著,“靖康之变”给天下苍生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还需多说么?
汴京纪事二十首作者简介
刘子翚(huī)(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又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以荫补承务郎,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武夷山,专事讲学。
有《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