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二十首作品原文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七)
刘子翚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汴京纪事二十首作品赏析
据钱钟书先生考证:“覆鼎”这个典故,源出于《易经》里“鼎”卦的爻辞,指误事失职的大臣。“前朝”,当然是指已经灭亡了的北宋王朝。这中间拈出一个“误”字,显然是说,是谁弄权误国造成的?究竟是谁之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对这种灭国破家的惨痛教训是该总结总结了。诗歌开章却冠以“空嗟”一词,又仿佛是对这种总结与嗟伤的否定。面对这开章悖论式诗语,我们该怎么去解读呢?
原来,《汴京纪事》这组诗共二十首。诗人从不同角度对“靖康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这是其中第七首,是对误国权臣的鞭挞。是啊,今天已是时过境迁了,我们哀叹嗟伤也是空自徒劳的了;既已铸成大错,谁又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一开章,诗人不是把有心报国却又无力回天的沉哀巨恸倾注于字里行间么?
这些误国的奸佞大臣早就白骨埋荒冢,变成一粪土了,可是还要遭到人们的唾骂。还不是因为罪孽深重,死有余辜!这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利,竟不顾国家倾覆,不惜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对这种民族败类,难道不应该把他们的名字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这里,读者当然会问,那误国殃民者究竟是谁呢?诗章后两句并不是直白地交代,而是驱遣曲折的诗笔,用职衔和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来指代他们,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所指的不就是臭名昭著的王黼和蔡京么?
王黼曾经是深受徽宗信赖的宰执大臣,官封太傅楚国公。他卖官鬻爵,专事搜刮,被朝野称为“六贼”之一(《宋史·陈东传》载:北宋末年,太学士陈东等向皇帝上书,请诛“六贼”,即:蔡京、梁师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贯)。直到钦宗即位后,才受到贬斥,在流放路上被杀死。据《靖康遗录》载:王黼的住宅位于阊阖门外,“周回数里”,“其正厅事以青铜瓦覆盖,宏丽壮伟,其后堂起高楼大阁,辉耀相对”。“又于后园聚花石为山”。仅凭这些简略的记载看,建筑物那样的豪华奢侈,说他挥霍糜烂,尽朝野之最,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吧。
蔡京曾官居宰相要职,更是徽宗最宠信的权臣,官封太师鲁国公。嫉贤妒能,败坏纲纪,被称为“六贼”之首。钦宗即位后,放逐岭南,死于途中。蔡京的府邸在都城的东边,据《清波别志》卷下载:“周围数十里”,豪华程度堪与王黼宅第抗衡。到钦宗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间被烧掉。“太师桥”只不过是蔡京园林的遗址罢了。
诗章后两句在“王傅宅”和“太师桥”前分别冠以“夜月池台”和“春风杨柳”两个短语,乍一看,仿佛是为豪华的府邸描画出两幅自然风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富有深意的——
是啊,当他们志得意满,骄横跋扈的时候,也许会“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吧,他们哪里会懂得恶贯总会满盈、多行不义必自毙!曾几何时,富丽恢宏的“王傅宅”前楼台池馆,只有一弯“夜月”在窥视人寰;金碧辉煌的“太师桥”边,也只有杨柳枝条在“春风”中尽情嬉闹。昔日金阶白玉堂,至今唯有“风”和“月”!骄奢淫逸只能流毒犹存,而“夜月”、“春风”却永恒不灭!
汴京纪事二十首作者简介
刘子翚(huī)(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又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以荫补承务郎,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武夷山,专事讲学。
有《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