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道中二首作品原文
中牟道中二首(其二)
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中牟道中二首作品赏析
清凉的晚风擦干了浑身的热汗,一天来跋涉的疲惫也缓解了许多。路边依依垂柳,轻轻飘拂,一忽儿抚摸人的脸颊,一忽儿摩挲你的衣袖,招惹得诗人心旌摇荡……
低飞的蜻蜓很亲热似的飞近马前,眨眼间又迅捷地飞走……
习习晚风固然给人带来清凉与惬意,可是它裹挟着古道飞尘,弄得人灰头土脸,一身污浊,给人以难堪的尴尬。诗人忽发奇想;你倏然而来,飘然而去,无拘无检,自由来往,我们不是可以约定不共尘沙一并到来么?
从诗题“中牟道中”看,这不过是一首旅途即景小唱。写得如此跳脱鲜活,谐趣横生,显然,诗人是在驱遣自然人化的手法——
先说那路边“杨柳”吧,它本来是随风飘拂,能有什么意识,诗人却妙不可言地说它是“招人不待媒”,是在主动招引过路行人,并不需要媒妁之言从中撮合,这不明明是把她看成是一位绿衣女郎么?她亲人肌肤这么温柔而细腻,主动招人又是如此热情而大胆,这种外柔内刚,又敢于掌握自我命运的女性形象,怎不惹人喜爱呢?
再说那“蜻蜓”吧,在马前飞来飞去,无非是大雨之前出于一种生物本能罢了。诗人却别出心裁地说它“忽相猜”。是由于对对方不信任而产生的猜疑心理,仿佛它有善于思考的智慧,有自我保护的警觉。不是把它视为一个聪明活泼又有几分调皮的小精灵?
照理说,凉风形成的原因只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却富有风趣地说,与“凉风有约”。这样看来,风也就变成一个讲感情、守信用的忠实朋友了。
一经诗人妙笔驱遣,这些自然景物不但有了活泼泼的生命,而且一个个有了知性和感情,有鲜明的个性。诗人真个是妙造自然,笔歌墨舞!
读者也许会想,“杨柳”、“蜻蜓”、“凉风”、“尘沙”,这四种自然意象属不同质的事物,可是诗人把它们组合在尺幅之内,不但是那么合情合理,而且诗意盎然。那么,他们之间的粘合剂又是什么呢?
原来,就这同一诗题诗人共写了组诗两首,描写中牟道中一场夏雨到来之前的景象。其中第一首开章第一句:“雨意欲成还未成”。既是组诗的总纲,也是联结这四种自然意象的纽带:路边垂柳招人是雨前微风吹拂的结果;蜻蜓在马前低飞,是夏雨欲来的征兆;不也是因为大雨到来之前,凉风骤起,刮起中牟古道的尘沙,污染旅人的衣袖,才勾起诗人与凉风之约么?正是出于这样的精巧的艺术营构,不但紧扣了“中牟道中”的诗题,而且也使诗章凝成一个浑融无间的整体。
景物常常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这首小诗笔致轻灵,情调欢快。读者也许会想,诗人难道有什么高兴事?
据宋人胡墀为陈与义编订的年谱载:宣和四年(1122)夏,诗人为母服丧已满三年。七月被任命为太学博士,由洛阳赴京就职,途经中牟县的时候写了这组诗。母丧刚满,面前就铺开坦荡的仕途;凭借自己的才干,对未来的政治前景怎能不怀有光明的预期?诗人心头又怎能不是轻松愉快呢?
中牟道中二首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自去非,号简斋居士,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第,历官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是江西派“三宗”之一。
有《简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