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赏析-宋代陈与义古诗-航程如画御风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06

襄邑道中作品原文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作品赏析

暮春三月的一天,诗人乘坐的航船正沿着汴河向京都进发。

两岸姹紫嫣红的百花,纷纷告别枝头,在春风中翩跹飞舞,把汴河打扮得花团锦簇!花色花光搅得人眼花缭乱,诗人只觉得眼前是一派鲜红的颜色,仿佛把乘坐的航船也染成了红色。这使人想起唐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恐怕艺术创作的灵感出自同一机杼吧。

航船在飞快地行驶中,刚刚穿过夹岸花林,扑面而来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榆树。它俨如一支穿着绿色戎装的庞大卫队,为诗人航船的到来列队欢迎。比起两岸“飞花”来,又是一番景象!在这里,“百里”,当然是夸饰“榆堤”的长度;“半日”,无疑是形容时间的短暂。这么一对比,尽管没有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气势,不及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超速度;可是“百里”“长堤”,“半日”风帆,就这么顺风顺水,给人以“乘奔御风”般的快感,这教人怎么能不意惬神怡呢?

他舒适而安静地躺在航船上。两岸,红花绿树;空际,蓝天白云;船下,绿水碧波。仿佛置身于一幅众彩纷呈的天然画卷中。风光如画里,人在画中航。这又教诗人能不为之陶醉么?

船之所以飞快,当然是满帆樵风的缘故。诗人不经意间仰望天幕上,怎么啦,江上这么大风力,那满天白云却为什么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不知”,显然是诗人在乍一错愕之后清楚地知道,这不正是因为这满天白云在随着航船行驶的方向快速地飘动么?是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乘坐在快速行驶的载体中,观看朝着同一方向迅速运动的物体,就会造成这种“不动”的错觉。就像人们在航船上,远望那奔流直下的飞瀑,不也如同山间悬挂着一条静止不动的白练?诗人借助这种错觉描写,不正是为了表现航船行驶的飞快么?

人们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近代学者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们细细地玩味诗章,难免引起心头的困惑:诗人见两岸飞花榆树,如此激情难已,固然是为了表达心头的喜悦;可是,当诗人在江上航行,既不瞩目往来劲驶的风帆,也不留心振翮飞翔的白鸟,唯独对天上动态的青云如此垂青,诗人究竟是受什么样情怀所驱遣呢?

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这次京都之行密切关注——

这首诗是写于政和七年(1117)晚春。三年前,诗人一举登上舍甲科,担任了三年开德府教授。虽然说不上有什么明显的政绩,也绝对找不出丁点儿差错。这时候,诗人刚二十七岁,青年才俊,倜傥风流。这次进京是为了朝廷待选,无疑这是政治生涯中关键之行。诗人除了满腔喜悦之外,干青云而直上何尝不是梦寐以求?正如后来小说家曹雪芹说的,谁不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借诗人的满腹才华,一展宏图,实现平生襟抱,还不是指日可待?从这首小诗选用的色彩看;红、绿、蓝、白、青,众彩纷呈,描画得这么“光景明丽”,(刘辰翁语)这不正表现出诗人对自我才华的乐观自信和对政治前景的美好预期么?

襄邑道中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自去非,号简斋居士,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第,历官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是江西派“三宗”之一。

有《简斋诗集》。

更多陈与义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