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赏析-宋代曾几古诗-三衢道上好风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3:05

三衢道中作品原文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作品赏析

“梅子黄时”正是处处蛙声的江南初夏,哪年不是阴雨连绵?不但天空阴沉沉的,连诗章也是湿漉漉的。读唐人柳宗元诗:“梅实迎时雨”;读宋人赵师秀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雨成了“梅子黄时”不可或缺的课题。如果整天关在家里,固然使人憋闷得慌;出外旅行吧,道路泥泞,衣襟沾湿,又给人难堪的尴尬。宋人贺铸曾有个绝妙的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你看,他不是把“梅雨”视为“闲愁”的同义语么?

也要算天公特别加惠,曾几在前往衢州的整个旅程中,尽管是“梅子黄时”,却碰上“日日晴”的好天气。可以不急不忙地饱餐三衢道上的山川秀色,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夏日旅行的逸致闲情。这开章第一句不正好是为了表达衢州之行的好心情么?

“三衢”就是现在浙江衢州市,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诗人先是棹一叶小舟沿溪流行驶,高卧绿波之上,仰望白云舒卷,近观水鸟低翔;到溪流的尽头,便舍舟登岸,改走山路,吟啸徐行,信步由之,大可不必匆匆忙忙。你只要细细品味这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充满浓郁抒情韵味的诗句,就不难领略到这番轻松与闲适,特别是细心地咀嚼这个“却”字,与其说是为了表示意思的转折,倒不如说是为了强调一种生活情调的转换,透出的不正是一种淡淡的喜悦情怀么?

从第三句“来时路”看,显然诗人是在返程途中。看来是要拿“来路时”上的自然景物作比较。如果说这正值“梅子黄时”的四月初夏,从“绿荫不减”看,诗人来的时候当然是“绿肥红瘦”的三月暮春。前后大约个把月时间。这就耐人寻味了:三衢路上可写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偏偏关注“绿荫不减”呢?

细细一想,明白了:暮春三月还是乍暖还寒的时候,绿荫覆盖,并不能给诗人以特殊的感受;四月初夏,天气暖和多了,太阳逐渐显示出热力,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难免热汗涔涔;“绿荫不减”,不正可以给旅行人提供一路清凉么?

在漫长的旅途中,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固然给人以安恬舒适的快感,可总觉得有些单调;再说,这么无声无息地走着,也未免过于沉闷,使人昏昏欲睡。大自然似乎善解人意,在我们读第四句的时候,忽然传来黄鹂婉转的歌声,好像专为诗人组织一场鹂歌会。比起“来时路”来,“添得”这“黄鹂四五声”,能不教诗人格外高兴么?

细细一品味,诗章中暗用了三个对比:

其一,把“日日晴”安排在“梅子黄时”,自然会勾起对江南梅雨的记忆。“雨”与“晴”这么一对比,不但给人以旅行的方便,不也给诗人带来一份好心情?

其二,“绿荫不减”本来不值得庆幸;由于跟“来时路”一联系,自然使人想到随着季节推移,气温有了“冷”与“热”的变化。这么一对比,不是给旅行人平添一路福荫?

其三,“添得”一词,表示从无到有。这说明“来时路”悄无声息;如今呢,却一路骊歌。骊歌“无”与“有”这么一对比,三衢道上,不是别有风情?

三衢道中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徽宗时,官校书郎,南渡后,历任江西、浙西提刑,官至敷文阁待制,卒谥文清。对杨万里、陆游影响较大。

有《茶山集》。

更多曾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