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阳山归路作品原文
连州阳山归路
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连州阳山归路作品赏析
“连州阳山”,属岭南地区。诗人开章用“烟瘴”来指代它,显然是把它视为人生的畏途。诗作者吕本中本是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怎么到岭南“烟瘴”地来了?既来了,为什么又要离它北返呢?
原来,“靖康之变”后,诗人随着逃避战乱的人群也到了广东连州阳山地区。到建炎四年(1130),战争烽烟暂告止熄,诗人也就随之北归。因为连州阳山紧邻湖南,所以当他刚离开岭南烟瘴地,到湘潭也就不远了。
诗人在《春日即事》(诗之一)曾说:“庾病才苏休强酒”。可见他长期疾病缠身。试想想,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人,又常年患病,且不说在战乱中担惊受怕,就是逃亡途中,风餐露宿,跋涉艰辛,又是在“烟瘴”之地,环境恶浊,你说,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么?“疾病衰颓已不堪”。我们从诗人痛苦呻吟和低回咏叹中,不难想见他已是形销骨立,憔悴不堪,已濒临无法承受的生命极限!
开章两句无疑是诉说自己在逃避战乱途中的艰难处境。
也许是缘于舐犊情深吧,后两句诗人笔锋骤转,说起儿女来了——
儿女们真的是不谙世事,硬要说岭南的自然风景比江南还好哩!
照理说,孩子们目光敏锐,对事物反应快,凭着直觉和童心,不拘成规,不怀偏见,对自然风光景物的认识和评价是公允的;诗人为什么要认为这是“强言”,是强词夺理,是偏执一辞,而投反对票呢?
细细一想,儿女们因为少不更事的原因,对社会现实常常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一个重要前提却被他们忽略了:诗人说得很清楚,这里只不过是“避地”,是为了逃避战乱,暂借栖身的他乡异地罢了。
试想想,在金人铁蹄的蹂躏下,山河破碎,北国陆沉,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诗人《兵乱后杂诗五首》(其一)写道: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本来就满怀忧愤,寝食难安,多想参加河北农民范仔领导的抗金义军与金人决一死战,你说,还有心思去欣赏自然风景么?就像南朝梁何逊写的:“旅客多憔悴,春物自芳菲”(《赠诸游旧》)。尽管春日花红柳媚,一个憔悴不堪的他乡游子哪有那份闲心思去欣赏呢?
用小儿女来反衬,借以强化情感的表达力量,这样的艺术构思前人诗句也有过。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纵笔三首》(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杜甫之所以用小儿女来反衬,无非是为了深化闺中人对远人的思念;苏轼有意识地使用小儿的视觉误差,也不过为了强调自我容颜的衰老。在这里,儿女们涉世未深,不懂得山河破碎的伤痛,诗人用他们来作反衬,不是正好表现出心系社稷,忧国伤时,使诗章表达的情感得到爱国主义的升华么?
连州阳山归路作者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因得罪秦桧罢官。论诗主活法,尚自然。
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有《童蒙训》、《紫薇诗活》、《东莱先生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