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赏析-宋代王寀古诗-夕阳绽开浪底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2:58

浪花作品原文

浪花

王寀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浪花作品赏析

纵观天下江河湖海,哪里有红色浪花?写《浪花》诗要押“红”字韵,这不明明是有意难为人么?王真是个聪明人,他想,既然谁也无法用人工给浪花涂抹上鲜红的颜色,难道就不可以避实就虚,写成“浪中之花”?可是如果让这“浪中之花”孤零零地开放在烟波浩渺的秋水里,满江寒碧,一朵嫣红,纵然是鲜红夺目,不也嫌过于寂寞与单调?于是在开章两句为它设计出热闹的背景——

“寒空”,当然是高入霄汉,怎么被“浸”入水中?无疑,这是湛蓝的碧空在“一江秋水”中的倒影。有了这个“浸”字,“一江秋水”顿时改观:它不再是汪汪一碧,而是荟萃“寒空”众多好景:既有美丽多姿的云彩,又有绚烂如火的晚霞,用它们作为“浪中之花”开放的背景。有这么众多色彩的烘托,不但画面中心鲜明突出,画面层次不也丰富得多么?

你听,在轻轻的晚风中传来悠扬的渔笛声。这笛声来自何方,是舟子们渔罢归来的即兴演奏呢,还是从江滨渔村里哪家窗口传来?“无端”一词耐人寻味:是啊,这没来由的“无端”的笛声,如此婉转悠扬,不正是专为这“浪中之花”配上一支轻柔优雅的抒情乐曲,从而营构出一种温馨热闹的氛围?这时候,我们既能欣赏这么美丽动人的浪中之花,又能聆听这么悠扬悦耳的渔家笛韵,怎能不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呢?

试想想,开放的空间既有缤纷的色彩,观赏的环境还有美妙的音乐,诗人这么一铺垫,一渲染,这“浪中之花”不是更美么?

第三句诗人忽发奇想,如果把它移置案头,供朝夕玩赏,不但能解除案牍劳累,还能怡情养性,这该多好啊!可是“万里”江面,浩瀚无涯,深邃“江心”,波涛难测。这“浪中之花”又有谁能“折得”呢?人们向来有这样的心理:越是够不着的东西,越是酒酣耳热,心驰神往;海外仙山之所以惹得人神魂颠倒,还不是因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么?这“浪中之花”不只是美丽,简直是太神奇了。

固然大地山河钟灵毓秀,大千世界,花卉繁多。可是又有谁真的见到过“浪中之花”?这时候,读者一定会想,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奇花呢?

最后一句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这是夕阳和晚风在江水中结合的杰作!

江水本来是没有颜色的,火红的夕阳倒映在江心,投下一颗红色的圆影;圆形的夕阳也没有花的形状,可是晚风轻拂,波心荡漾,夕阳的倒影不也像一朵绽开的艳丽春花?

晚风轻掠江面,涟漪微漾,江心的夕阳俨然一朵红花在枝头颤袅;当风力稍为加大,波浪起起伏伏,夕阳的倒影犹如春花凋落,散开千瓣嫣红。就这样,既美丽多姿,又变幻不定,蔚成大自然最美妙的景观。难怪诗人要大声赞美:“夕阳影里碎残红”!

《夷坚志》还说,当诗人一挥而就,这首小诗当场问世之后,“读者无不嗟伏”。是啊,就是一千年后的今天的读者,又有谁不是击节赞赏呢?

浪花作者简介

王寀(?—约1122)字辅道,一字道辅,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登进士第,官校书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宣和中,以左道为林灵素所陷,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