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东城晚望作品原文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泗州东城晚望作品赏析
也不知是自然灾害的原因,还是缘于地壳变动,在清代康熙年间,泗州城沉陷于洪泽湖中。它的沉没,既是给地质学家留下地理研究的课题,也给我们芸芸众生留下历史沧桑的感慨!
据《元和郡县志》说,泗州几经变迁之后,于唐代开元年间移至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城就在淮河岸边,与淮河仅有一里距离,所以当时人们也叫泗州临淮郡。元丰元年(1078)一天薄暮,诗人秦观登上泗州东城,远观近察,即景命篇,谱成这支短唱。
诗歌开章正是从这样的环境特征切入——
“白水”,当然是指淮河。这就怪了:哪个诗人不想造就出诗章的画意美,把诗作涂抹上美丽的色彩,说成是“青山绿水”;为什么秦观却把淮河说成是“白水”呢?仔细一琢磨,诗歌既是生活的艺术,就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人们在旅行途中,远望奔流不息的江河,不是呈现出白色么?“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大诗人李白之所以对南齐诗人谢这么念念不忘,不正是因为谢懂得把澄清明澈的江水比喻成洁净的白色丝绸么?
夕晖渐敛,已接近傍晚时分了。雾气在升腾、弥漫,淮河边的景物被笼罩在淡淡的暮霭中。诗人用“渺渺”一词来形容,这说明在诗人视野中,泗州城附近的景物一派朦胧。在这里,诗人特意拈出一个“环”字,那意思无疑是说汪洋恣肆的“白水”环绕着泗州城日夜不息地东流,使这座小城犹如一座困守无援的小岛,你说,诗人怎能不有岌岌可危的“孤城”的感觉呢?
也许是天色向晚,夜幕将临的缘故吧,航船都停泊在淮河边,舳舻相接,桅杆林立,静穆的淮河岸边顿时生出些许热闹来。晚风中忽然传来絮絮“人语”声,是舟子们在诉说航行中的趣闻轶事,还是相互倾诉生活的劳累艰辛?这情景,使笔者想起唐代人皇甫松的诗句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梦江南》)。皇甫松也许是为了浓化缠绵悱恻的恋情,还特意加上江南夜雨;在这里,诗人却把它安排在“夕霏间”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你想,淡淡的夜雾中,舟子们在完成一天作业之后,系缆暂憇,人语悄悄,这不也能表现芸芸众生在艰难的劳动生活中些许温馨……
诗人抬眼望望远处,前方那“一抹”青黛的颜色,如此富有画意,那是什么?诗人细细地辨认,那不是一带丛林么?哦,诗人明白了:那是淮河转弯处绵亘的群山!“一抹”无疑是远望所及的形象描写;“应是”,当然是表示这是诗人的推想。其实,那可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有现实依据的:淮河在泗州城南转向东流的地方,不是有铁索岭、石山、围屏山么?
无疑,这是一支描画泗州城周边环境的小唱。前两句写水:泗州城下,白水环流,淡淡的夕霏中,舳舻丛集,人语依稀,朦胧并不虚幻,恬静却不岑寂。后两句写山:林梢一抹,青黛如画。诗人把泗州城的远山近水定格成一帧永恒的画卷,使这座从此永远消失的小城,成为人们永不消逝的记忆。
泗州东城晚望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坐元祐党籍贬处州、雷州。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淮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