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三首作品原文
秋日三首(其一)
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秋日三首作品赏析
地面草丛上、灌木上铺满了厚厚的银霜,节令已进入深秋了。一说起秋,人们总会想到万木凋零、寒风萧瑟,似乎只会给人带来一种伤感;其实,秋也有它的好处:且不说菊黄桂馥、稻香果熟的丰收景象,就说那“邗沟积水”吧,诗人之所以特别突出一个“清”字,不正是因为一泓秋水被寒霜洗涤得更加澄澈而清冽!记得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三秋风物的时候提到过“潦水尽而寒潭清”,也是强调那个“清”字。看来“清”不但是秋日寒霜的杰作,也只有它才能尽传秋水精神。
这时候,夜的帷幕笼罩着大地。只有远处闪烁着几星灯火,近处景物已是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了。诗人当然是因事外出,坐在一只小船上,正百无聊赖间,俯身看看水面,仿佛是谁在小船周围撒下许多闪闪发光的珍珠。不用说,那是天上的星星在水中的倒影。人们常说“月朗星稀”,今夜也许是没有朗月的缘故,诗人说,那星星多得“无数”。是啊,小船周围的星星是那么明亮而稠密,又有谁能数出它究竟有多少呢?
旷野无垠,凉风习习,繁星闪烁,秋水澄碧。面对这么美好的夜景,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在轻轻的晚风中,小船缓慢地行驶……
忽然间,眼前出现一大片菰蒲。也许是夜色渐浓,又没有月光的缘故,仿佛这眼前的菰蒲越铺越远,简直就像一条长长的隧道无涯无际似的。难道前面真的没有航路么?诗人心头顿时布满疑云……
他正在记忆的库存里努力搜索航道的踪迹,忽然,晚风中送来笑语声声。是那么爽朗而温馨,又是那么真真切切!哦,诗人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苍茫的夜色在跟人捉迷藏,那菰蒲的前面不明明有村落人家么?
其实用听觉来延伸视觉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史上并不乏前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宋人梅尧臣《鲁山山行》: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诗僧道潜《东园》: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
尽管诗章问世时间先后不同,从来没有人说谁是拾人牙慧,只觉得读起来别饶兴味。可是宋人陈肖岩在《庚溪诗话》里却硬说秦观这两句诗源自晋代白道遒《陵峰采药触兴为诗》中“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照他看来,白诗才是原创,秦诗不过是白诗的仿制品。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创作时间看,不错,白诗在前,秦诗在后;可是,从诗歌的知名度和对诗坛的影响来看,为什么白诗反不如秦诗呢?
我们知道,评价一首好诗的标准,不仅仅是看它有没有好的创意,还要看它有没有一种审美品质。试把两诗作一个粗略的比较:白诗只不过用听觉补充视觉所不足,其他并无深意;秦诗呢,前一句中一个“疑”字,是对现实的怀疑与迷惘,其实正是为后一句提供好铺垫;后一句中一个“忽”字,仿佛是表明出人意料的发现,其实正表现出对前一句疑团顿释的惊喜之情。这样,前后勾连,互为照应,构成一种特定的诗歌意境,也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场。与白诗比较起来,你说,秦诗怎能不会赢得更多的读者呢?
秋日三首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坐元祐党籍贬处州、雷州。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淮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