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作品原文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④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作品赏析
“投荒万死”,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这几年生命历程的纪实——
绍圣二年(1095),诗人因朝廷党争受到牵连,被谪官碚州别驾,徙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直到元符三年(1100)五月间,才被赦放还,在四川境内六个年头了。李白曾经望蜀道兴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环境这么险恶而闭塞,你说算不算遐荒远域?在这漫长的六年时间里,诗人本就已届五十多岁高龄,鬓毛斑白,形销骨立,这么衰老而又羸弱,还要辗转流徙,奔走不遑,备受折磨,历尽艰险,你说这算不算九死一生?
如今总算被放还了,他是从宜宾买舟东下的。到奉节之后,这一段航程实在是惊险万状,当代散文家刘白羽《长江三日》中有一段堪称经典性的描述:
“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进入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毫,便撞得个粉碎……”
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由你不吓出一身冷汗!在这样的险境中能得以“生出”,也就是能活着逃出来,真要算是从死神手里捡回一条老命!值得玩味的是,诗人不说“滟滪堆”,而说是“滟滪关”,把它比成难以逾越的关隘,弦外之音不是说,这简直是闯过了一道鬼门关么?
“江南”本来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当然包括诗人的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从诗人的行程看,任渊在《黄庭坚诗谱》两首诗手迹题跋说:诗人是在崇宁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夜从荆州出发回家乡分宁,二十六日到巴陵(即岳阳)。因为连续几天阴雨耽误了航程,到二月一日独自登上了岳阳楼。诗人纵然睁大望眼,也是望不见分宁,当然要算“未到江南”。可是诗人“笑”了……
有人说,“未到江南,就先一笑;还乡以后,那就会大笑而特笑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吴调公文)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不到江南,已先一笑;若到江南,当更如何?但这情绪既欣然,又凄然。”(程千帆、沈祖棻编《古诗今选》)
笔者敬谢不敏:究竟是“大笑”,还是“凄然”呢?
诗人雨中登上岳阳楼后共写了两首诗,算是姐妹篇。诗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在这第一首诗里并没有明说,只是说,岳阳楼正面对洞庭湖上的湖心小岛——君山。如果我们读读第二首诗,从对君山的景物描写中,也许会隐隐地透出个中消息: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髻湘娥十二髻。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诗人把君山上立的诸峰比成湘水女神头上的发髻,这种自然人化的浪漫主义妙喻,无疑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可惜”一词也流露出他的遗憾:不能在洞庭湖上泛舟,从洪波涌起的“银山”之间观赏青林耸翠的君山。诗人对湖光山色如此歆羡与向往,还不是缘于放还后心情的轻松和喜悦?纵然现实不能尽如人意,可是当他真的回到温馨的江南故乡,心里能不多了几分欣慰么?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