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赏析-宋代苏轼古诗-登高一曲谱归心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2:50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作品原文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

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作品赏析

从绍圣元年(1094)贬谪离京,到元符三年(1100)五月间,算起来有七个年头了。先是惠州,继而儋州,远窜遐荒,天涯漂泊,一把老骨头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诗人在开章不说“此生”,而说“余生”。是啊,六十多岁高龄,快走到人生的尽头,还能不算是残余的生命?诗人说“欲老海南村”,真的“甘心老是乡”么?诗人知道,岁月如流,时不我待。打心眼里何尝不想早日回到朝廷,好重振纲纪;怎奈有人硬是要你老死在这天涯海角,你有什么力量跟他们抗衡呢?

当诗人夙夜怀着回归的热望,而现实又总是使你无望或绝望的时候,突然朝廷传来内迁廉州(治所在今广西合浦)的诏令。尽管廉州离朝廷只是近了一小步,毕竟昭示着时局有了新的变化,诗人似乎看到了转机,也影影绰绰地看到了回归的希望。

这时候,诗人忽然想起了《楚辞》中“招魂”的故事来: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在这里,诗人把朝廷比喻为上帝,又把自己比作离散的游魂。固然给诗章涂抹上凄凉的色彩;可是,毕竟意味着离散归来,心澜深处又怎能不漾起淡淡喜悦的涟漪?

当诗人路过澄迈驿的时候,登上海边通潮阁,纵目北眺,视野无碍,熏风细细,天淡云闲。这本来是一个天高气爽的晴朗的日子,诗人却偏偏挑出“杳杳”一词。屈原《楚辞·九章》中说:“晦兮杳杳”,显出深远而又幽暗的样子。也许是远望所及视野模糊的缘故吧,可诗人又为什么说“天低”呢?细细一想,诗人观察客观景物既准确又真实:只要我们到郊外走走,就会发现那浩瀚的天宇就像一个巨大的穹庐,越远越低;极目天涯处,简直低到与地平线相接。记得唐代诗人孟浩然有一次航船夜泊建德江滨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野旷天低树”。不也是说,旷野无垠,远处天宇比树还低么?

你看,就在那“天低“处,一个黑色精灵正扇动强劲的双翼向远方飞去。不要问,那当然是矫健的鹘鸟。只见它越飞越远,越飞越快,那急匆匆的样子,是不是奉命北还、思归心切呢?

诗人的目光伴着不平静的思绪追随鹘鸟迅捷飞翔。就在鹘鸟变成一点黑影直至完全消失的地方,隐隐约约地露出绵亘的青山来。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形容青山,总喜欢用巍峨峻峭这些形象高大的字眼;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它比成纤细的“一发”。还说那细如“一发”的地方,正是他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中原”。在这里,诗人当然是就远望所及作实景描写;其实,如果我们反过来一想,诗人的意思不正是说中原离这里太遥远吗?

从诗题看,无疑,这是诗人在澄迈驿登上通潮阁所抒发的感慨,表现出炽热的思归心理。前两句写奉诏内迁,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后两句从遥望青山如发想到归途遥远,不难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隐忧。可是,通读全诗,画面是疏朗的,笔力是雄放的,并不给人以颓唐压抑的感觉。清代学者施补华这样评价它:“气韵两到,语带沉雄”(《砚佣说诗》)。真的是切中肯綮!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徽宗时辞官,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

有《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知湖州时被告发诽谤朝廷,入狱,贬黄州。哲宗时官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