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其一)赏析-宋代苏轼古诗-凄凉境况与温馨亲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2:44

纵笔三首作品原文

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作品赏析

诗人被贬谪惠州(治所在今广东惠阳),已经是远窜遐荒了;元符二年(1099),又被贬往更远的儋州(洛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岛西部地区)。“米珠薪桂”,半个月也吃不上一顿饱饭。诗人已届六十四岁高龄,被折磨得形销骨立。于是有了这支短唱。

开章两句是自我形象的描画——

“东坡”,当然是诗人自谓。从“翁”字看,说明岁月偷走了诗人的青春,进入了人生的暮年期,已经是皤然老翁了。再着上一个“病”字,表明残酷的现实又夺走了宝贵的健康,如今已经是形容枯槁,疾病缠身,死神在随时窥伺着衰残的生命。开章冠以“寂寂”一词,当然是对现实处境的形容:是啊,流放绝域,举目无亲,栖身寺院,萧然四壁,教诗人怎能不感到凄凉与岑寂呢?再用“一”字来强调,不难想见,诗人天涯独处,心灵深处是多么寂寞和孤独啊!

诗人揽镜自照,不用说,已是头童齿豁,鬓发皆白,就连颔下的白须也是稀稀落落的了。诗人还说,满身仿佛被“霜风”冷气所覆盖。真没想到,衰残羸弱与潦倒凄凉到这般模样!

苏轼算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能处之泰然,并甘之如饴。诗章后两句就是记述贬谪生活中值得“一笑”的故事:

有一天,诗人小酌了几杯,双颊泛出淡淡的红晕。他的儿子,也就是诗章所说的“小儿”看见了,竟“误”认为是老父亲恢复了健康的颜色,非常喜欢。诗人见儿子对父亲的健康如此时刻萦心,自然打心眼里高兴,不由莞尔一笑,说,傻孩子,我脸上哪里还有青春的红色,不过是酒精的作用罢了。

有人说,随侍在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这时已二十八岁了,算不得“小儿”;更不可能有把“酒红”当“朱颜”的天真与错觉。这也许是诗人设想之辞吧。

其实,在父母眼里,尽管儿子年岁再大,还不永远是“小儿”?古时候,楚人老莱子七十三岁了,还仿效婴儿的样子“戏彩娱亲”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见《高士传》)。如果我们再细细地玩味“误喜”和“一笑”所营构出的语境,也许可以品味出在艰难的生活境况中酿造的亲情的甜蜜与温馨:

“误喜”是因为视觉的误差而引发心头的喜悦,这当然是从儿子角度写。导致“误喜”的原因是由于儿子对父亲健康的关注,也折射出期盼父亲健康的良好愿望;试想想,如果一个漠视父母健康的人,会时刻观察父母脸色的细微变化么?“一笑”当然是从父亲角度写。“笑”是发自内心喜悦的外在表现,有了“一”的限制,说明“笑”的时间是较为短促的。诗人在酸涩的生活中居然爆出灿烂的“一笑”,既是源于对这种亲情的欣慰,不也流露出对儿子慈爱之情?乍一看,这两句仿佛是诗章淡淡的闲笔;细细一琢磨,不正是这“误喜”与“一笑”的情感的金线织成一幅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亲情画面么?要知道温馨的亲情也是支撑起艰难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啊!

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探究这是诗意的虚构还是生活的纪实呢?

纵笔三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知湖州时被告发诽谤朝廷,入狱,贬黄州。哲宗时官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