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品赏析
是天公作美,还是艺术女神的加惠?当诗人苏轼把酒西湖的时候,早上还是丽日晴空,黄昏却下起了蒙蒙细雨。这种“初晴后雨”的难得机遇,使他对西湖的晴姿雨态有全方位的审美感悟。这首被王文诰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文忠公诗编后集成》)的名篇,就是诗人“饮湖上”的即景短唱。
开章诗人用工丽的偶句把西湖“水光”、“山色”放在“初晴后雨”中作审美观照——
早上,阳光照射着广阔湖面,微微荡漾的水波跳动起闪闪金光。这“浮光跃金”的景象该引发多么美妙的遐想;那淡淡的涟漪,若断若续,不即不离,这“离合的神光”又该演绎出多么神奇的图景!如果说,“潋滟”一词是诗人精心挑选出来对西湖晴日“水光”最形象的描画,那么,“晴方好”,不正是诗人脱口而出的激情赞美之词?是啊,“晴”得正是时候,“晴”得正好!诗人真的被“潋滟”水光陶醉了。
黄昏,却下起了细雨。这迷茫烟雨俨如一张巨大的帷幕把西湖笼罩得严严实实,使你什么也看不清楚,仿佛西湖景物顷刻间消融于无际浑茫,连苍翠的山色也朦胧难辨。主宰宇宙空间的全都似烟似雾,如梦如幻!置身其间,除了亘古洪荒般空旷,就是无涯无际的迷;这是误入童话世界么?可这又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呀!除了挑出一个“奇”字来形容烟雨西湖中的“空蒙”山色,还有什么样的语汇能表达诗人此刻的内心感受呢?
如果说,这开章两句是从实处着笔,在晴雨变化中对西湖水光山色图形写貌;那么,后两句则转换另一副笔墨,从虚处运思,用出神入化的比喻,直摄西湖美的灵魂——
西施无疑是中国古代美女的典型。诗作者苏轼真要算灵思妙悟,在这里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有人说,这是一种就地取材比喻法:因为西施是浙江绍兴人,西湖也在浙江杭州,两地都属古代越国,称得上是同乡。也有人说,是因为西湖和西施都用同一个“西”字,就像中国人的命名习惯,兄弟姐妹常常有一个字相同,也算一种亲缘关系取喻法吧。其实,一个成熟的诗人取譬设喻,常常是心与景会,情与境通,妙手拈来,自然契合。诗人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并不在于这些外在的相同,而在于本质的相似:就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潋滟的水光,还是烟雨空蒙的山色,姑勿论自然条件如何变化,却始终不能改变它美好的风光;这正像美女西施那样,纵然是“淡妆”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是“浓抹”呢,更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无论服饰怎么改变,也掩盖不了她的天生丽质。你说,诗人把西湖比成西子,那不是妙喻天成,形神毕肖?这难得的比喻,当然是诗人最得意的笔墨,你只要细细地品味句前那个表心理意愿的“欲”字,不是活画出诗人急于同读者分享创作的喜悦么?
这一准确而又形象的妙喻,当然会赢得诗坛普遍叫好。难怪武衍要说:“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既然被诗家认可为无可替代的好句,西湖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佩戴上“西子湖”的桂冠,并成了它流传千古的美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知湖州时被告发诽谤朝廷,入狱,贬黄州。哲宗时官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