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池上作品原文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池上作品赏析
乍读诗章,不过是一支即景小唱;玩味诗题,却潜定了两个条件:
一是有明确的时空界定:是“池上”和“雨后”。
二是暗含这样的写作要求:雨虽然停了,可是要看得出曾经下过雨。
戴着镣铐,固着步履沉重,不一定表演不出优美的舞姿;有了既定条件,纵然多了些限制,也不一定描绘不出美好的画面。
开章两句,风停雨止,波澜不惊,先展示池水的静态美——
为了表现大雨过后的池塘水面景观,第一句挑出了一个“平”字。你想,当大雨浇注,池塘里还不是水珠飞溅?雨和风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雨的到来,风常常联袂而至。有了风的加盟,水面上哪能不是波翻浪涌?现在,雨止风停,安澜息浪,一切都恢复了雨前的平静。这个“平”字,不正好反映出这种由动入静的过程?从人们通常心理看,“百忧如草雨中生”。下雨天,闭门枯坐,总会想到一些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免不了几分憋闷,天放晴了,心里也平静多了,这个“平”,不也透出诗人淡淡的闲适情怀?既绘了景,又抒了情,写雨后池上景观,舍“平”字其谁?
为了把这个“平”字转化为具体形象,接着把池塘水面比成一面“明镜”。诗人马上拈出“淡磨”一词,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比喻的意蕴,也使诗歌意境焕然生新:当雨水洒在池塘水面上,就像在擦拭这面“明镜”,一个“淡”字,表现轻磨淡抹,该是多么细致精心,顿时无情的雨水也变得多情起来了。你看,连池塘边屋宇的房檐和檐下的楹柱也照得清清楚楚,在池塘里留下清晰的倒影。这面“明镜”被擦拭得不只表面平滑,也更加明净了。
后两句,东风乍起,宿雨溅珠,再表现它的动态美——
东风时至,何尝不是情理中事。在这里着上一个“忽”字,尺幅之内顿起波澜。池塘岸边的垂柳被东风吹动起来了,诗人又拈出一个“舞”字,纵然没有“刑天舞干戚”那么磅礴的气势,可是,万缕柔条,纵情飞舞,该是何等欢乐与疯狂?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强劲的力度,连附着在垂柳枝条上的宿雨,也全都被摔进池塘里,砸在平铺池面的荷盖上,叮叮咚咚,一派繁响。哦,我懂得了,林黛玉小姐之所以特别欣赏李商隐的好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还不是因为雨敲荷盖的声响别具一番情韵?
从“东风”看,这里当然不是李商隐的几叶残荷,而是满池新荷;也不是一声两声,而是“万点声”。或重或轻,珠圆而玉润;时疾时徐,短促而激越。这,俨然一支从天外飞来的雄浑壮丽的乐章!
雨后池上,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景观,谁不是习见如不察?可是诗人却凭审美的慧眼和细腻的诗心,从“动”与“静”两个角度和“形”与“声”两个层面来表现它不同寻常的自然美,这种平中见奇的构思和立意,怎能不赢得读者喜爱呢?
雨后池上作者简介
刘攽(生卒年不详)字贡父,或作戆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敞之弟。庆历六年(1046)进士,为州县官二十年,迁国子监直讲,官至中书舍人,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任汉代部分。
有《彭城集》及《公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