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作品原文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新晴作品赏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照青苔的生活习性,只要光照不及、阴暗潮湿的地方,就成了它占有的领地。可是读刘诗开章第一句不由人顿生疑窦:不是说“初晴后”么?从诗章中“绿树”、“南风”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自然意象看,这明明是炎炎夏日,又值放晴之后,太阳充满了热力,几乎照遍了每一个角落,怎么说是“青苔满地”呢?
仔细一琢磨:“初晴”不明明是降雨之后?也许因为雨期过长,没有阳光照射;人们足不出户,没有履迹践踏。青苔还不是努力扩张势力范围,抓紧这有利时机遍地生长?
总算天公作美,好不容易放晴了。仰望长空,蓝天如洗,放眼川原,一派新绿。诗人之所以在诗题“晴”字前着上一个“新”字,不正是因为这久雨初晴的全新气象而感到由衷喜悦么?
夏天气候溽热,日长人乏。从第二句看,诗人当午时分在浓密的绿荫庇护下美美地睡了一觉,可是,诗人不说“昼梦回”而说是“昼梦余”,可见他不但睡得很甜,也睡得很足。这当然是因为“无人”打扰的缘故。到他醒过来的时候,精神也更充沛了。世上的事总有它的两面性:“无人”来打扰,固然可以安静地睡上一大觉,尽情地享受这清凉福地安恬与闲适;可是醒过来了,还是连一个人影也没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想起柳七郎当年的尴尬,心里也难免空落落的……
这时候,一阵南风拂面而来,跟诗人短暂的惆怅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于是,马上有了这脍炙人口的最后两句——
诗人正愁着没有人可以分享这份闲适与喜悦的时候,“南风”这位旧日相识却不辞跋涉艰难,从青苹之末打远道过来了。是因为怕惊扰了诗人雨后初晴的雅兴呢,还是怕打断了他拈须觅句的沉思?他静悄悄地走来,“偷”偷地推开诗人的房门,翻起他读过的残书……“南风”朋友啊,你这么急匆匆地翻书阅读,是有什么疑难问题向诗人求教呢,还是要与他作读书心得交流?
有人说,把自然风拟人化的手法,发明权并不属于刘,唐人薛能(一作曹邺)早就写过:“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老圃堂》)其实,在这里诗人把“南风”当作“旧相识”,不但填补了“无人”可以共话的精神空虚,也使得诗歌语言富有生活情趣,既没有人计征版税,我们又何必纠缠什么知识产权呢?
也有人说,在《宋诗纪事》里,不是用“偷”字,而是用“径”字。不用先打招呼,径自排闼而入,与“旧相识”正好呼应。如果我们好好想想,南风毕竟不同于北风,没有那么凌厉与强劲,它常常是平和而舒缓的。用“偷”字,含有“轻轻”的意思,不是更准确贴切么?再说,用上这么个“偷”字,仿佛跟老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也平添几分谐趣?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想,“偷”字所传达出的蹑手蹑脚的模样,不会弄出什么声响,这就营造出一种安宁静谧的气氛,这与诗人午梦方回的安恬闲适情怀不是更加吻合么?
新晴作者简介
刘攽(生卒年不详)字贡父,或作戆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敞之弟。庆历六年(1046)进士,为州县官二十年,迁国子监直讲,官至中书舍人,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任汉代部分。
有《彭城集》及《公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