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赏析-宋代王安石古诗-一幅秋江暮航图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2:36

江上作品原文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作品赏析

这是一个秋日的薄暮时分。

诗人们形容秋日天空总喜欢说“天高云淡”,可见在晴朗的日子,天空常常显出高远与明净。今天,诗人望望“江北”天空,却是那么阴沉沉的,只有“一半开”,这当然是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透雨,乌云还没有完全消散。尽管太阳慢腾腾地从云缝里探出头来,黄昏的夕阳毕竟少了些许热力,没来得及烘干云层里的水分,那些东一块、西一块的晚云里还饱蘸着浓浓的雨意。在这里,诗人妙不可言地拈出“徘徊”一词来,这一别具匠心的拟人手法,真把这些晚云写得活起来了:仿佛它们与太阳较量一番之后,明明乱了阵脚,可是就这么轻易地让出自己曾经占有的阵地,又似乎心有不甘;硬是赖着不走,顽抗到底么,又失去了与太阳一争高下的能力。于是,只好心事重重地俯首徘徊,犹疑不定……

无疑,这是一幅别具情趣的雨后晚云图。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航船上。他之所以对晚云含雨的情态如此精细地描画,并生发出联翩遐想,还要用自然人化的手法把它定格成永恒的画面,不正是因为他有那份与世无争的宁静心境和忘怀功利的潇洒情怀么?

眼看太阳快要沉没西山了,为了觅得一处可以停泊航船的港湾,诗人举目四顾,但见连绵的群山纠纷盘结,如果航船再向前行驶,很可能被迎面青山所阻挡。诗人真的怀疑再也没有航路了……

正当诗人彷徨无计的时候,航船刚好转过一道山嘴。突然间,诗人眼睛一亮,那遥远的前方忽隐忽现地不正有无数归帆迎面驶来?不难看出,那个“忽”字正传达出一种出人意表的惊喜之情!

照理说,既是夜幕降临的时候,又是群山环绕的水域,纵有归帆,也不过如晨星般寥落。诗人却偏偏拈出“千帆”一词,毋庸置疑,要容纳“千帆”竞驶,一定要有广阔的水面。在这里,诗人的意思不明明是说前面还有宽广的航路么?显然,这给我们有益的生活启迪,当你面临绝境的时候,只要你不失去信心,努力探索,勇敢向前,在你面前自会出现光明而又宽广的前景!

也许有人说,这后两句是唐人王维诗歌的创意点燃了王安石艺术思维的火花。王维诗《蓝田山后门精舍》是这样的:

“遥爱云水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在这之后,北宋诗人秦观诗《秋日》也写过: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南宋诗人陆游诗《游山西村》更留下蜚声千古的好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正因为有了诗人们的相互借鉴与创新,才成就中国古代诗歌宝库的恢宏与丰富,才会赢得中国诗歌艺术的灿烂与辉煌。

显然,诗人为我们描画的是秋江暮航的情景。这首诗是写在诗人退居钟山之后。诗人退出政坛仍然保持如此旷达的襟怀和这么乐观的心境,实在难能可贵!

江上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