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赏析-宋代王安石古诗-在重返仕途的路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2:35

泊船瓜洲作品原文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作品赏析

当航船停泊在瓜洲渡口,正是明月高悬,华灯初上时分。诗人推舱西顾,那江南岸闪烁着依稀灯火的地方不是京口么?京口与瓜洲不过一江之隔,钟山并不遥远,之所以不能望见,只是被几座山峰遮住罢了……

读开章两句,读者不禁要问:钟山不是诗人发轫地么?诗人为什么刚一离开却如此殷殷回顾、恋恋不舍呢?

原来这首诗是写在熙宁八年(1075)早春二月间。诗人清楚地记得,还是在景四年(1037),他刚满十六岁的时候,就随着父亲王益定居钟山,钟山是他青年时期成长的一方热土;熙宁七年罢相后回到钟山,钟山又成了他政治生涯息肩的一块绿洲。钟山是他停靠生命之舟最安全的港湾,是安顿灵魂最温馨的栖息地。从他离开朝廷之后,小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重重,相互攻讦,为了稳定政局,熙宁八年,神宗皇帝决定重新起用他。这一次他是奉诏进京的,再次出任,能推行新法,实现生平的政治理想,当然是梦寐以求的事;可是,政治舞台波谲云诡,究竟是祸是福,谁能未卜先知?在告别钟山踏上征途的时候,怎能不心怀眷恋之情?

当然是早春二月的缘故,到了江北,举目所见还是草枯叶败;可是江南大地已是绿意盎然了。这时候,诗人突发奇想:如果说,春姑娘还怀着江南与江北的私心与偏爱,那么,头顶上这块明月,天涯共照,总该是无私而公正的。明月啊,你今天以皓皓之白送我到江北来,你什么时候还能以皎皎之明照着我回到江南呢?

这后两句不是隐隐地透出退隐田园的归念么?

也可能是因为这支小唱真实地反映出诗人重返仕途时一种矛盾而微妙的心理,所以它一直受到诗选家们的青睐。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不但选了这首诗,还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是王安石讲究修辞的有名例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才选定这个‘绿’字……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屡见……”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地品味:这句诗中的“绿”字,在语法意义上尽管与唐人用法相同,可是在诗语内涵上却迥然有别。唐人使用的“绿”字,不过停留在自然力的层面上,在这里,诗歌意蕴却丰富得多,分析起来,起码包含以下三个思想层面:

首先,千里江南,一派新绿,这是多么生动而美丽的画面。这个“绿”字,不但赋予春风以具体鲜明的形象,不也隐隐地流露出诗人对江南大地依依难舍之情?

其次,诗人重返政坛,推行新法,会给北宋王朝带来富国强兵的全新气象,这不犹如春回大地,绿遍川原,给江南山水平添一派勃勃生机?这个“绿”字的表达效果与诗人的喜悦心情不正好相谐相合?

再次,是的,江南大地回黄转绿又是一年了。一年前,诗人从变法前沿罢相归来;如今在改革路上同样有荆棘榛莽,到再次回来的时候,究竟是功成身退,还是失意而归,谁又说得清呢?从这个“绿”字中不也烛照出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澜?

泊船瓜洲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