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直作品原文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夜直作品赏析
铜质香炉里的沉香已燃成灰烬,空气中还氤氲着淡淡幽香。漏壶里的水快要滴干吧,漏声也渐渐地寥落。望望窗外,东边天幕上泛出一抹鱼肚白,从窗口吹进来的晨风夹带着轻微的寒意,天该破晓了。
诗题是“夜直”,说白了,就是诗人在学士院值夜班。应该说,劳累了一个晚上,总该有些疲倦吧,连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何况年近半百的人?可是,这时候诗人对身边景物感受得如此真真切切,怎么连一点睡意也没有呢?
诗人在第三句是这么解释的:“春色恼人眠不得”,就因为那美好的春色撩拨得睡不着觉!
这就耐人寻味了:如果是中秋月夜,面对长空皓魄,逗得多情的诗人遐想联翩,“眠不得”也许有可能;如果是连绵春雨,惹得他乡游子乡思日炽,“眠不得”也是情理中事;如今正直早春拂晓,除了料峭春寒,周围都是黑乎乎的,诗人既不是醉卧花丛,也没有沾香嗅蕊,又有什么样“春色”,逗得他如此不宁静以致不能入睡呢?
这,不得不涉及一点知人论世——
还是在嘉三年(1058)的时候,诗人就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要求变法,仁宗本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可是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缺乏正确的判断,没有采纳他的改革主张。接着英宗皇帝即位,他也是一个“有性气,要改作”的人(《朱子语类》卷一三〇),可是由于享国日浅,又受到某种势力的牵累,也没有接受他变法的意见。于今整整十年了,看来一展鸿猷,实现救国救民的的夙愿已成为泡影!真没想到神宗继位第二年,也就是熙宁二年(1069),居然决定推行他的新法,你说,这怎么不算君臣遇合、风云际会!诗人想,如果新法得以顺利实施,不但国家可以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从此踏上富国强兵之路;而且自己也可以实现长时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夙愿,真正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就像历经漫漫严冬,终于迎来春临大地那样。想想那撩人的“春色”,怎能不倍感兴奋,激动得不能入睡呢?
诗人想着,想着,时间也在迅速推移,月亮快要沉没西山了,由于月光斜照的缘故,地面上的“花影”也慢慢地移上了“栏杆”,天快要大亮了。诗人想,当太阳升出地面,一轮丽日光照大地的时候,一个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春天不也就到来了么?
这最后一句,既是对“月移花影”的实景描画,不也是饱蘸着对新生活的希冀和心头的喜悦么?
真个是诗无达诂。宋代学者周紫芝、沈彦述等人还误把这首诗当作艳体爱情诗来读,其实,用花草来写政治内容,远在屈原《楚辞》中就这样写过,诗评家们还名为“香草美人法”。再说,直接用“春色”来借代政治,也并不是王安石的始作俑,唐代诗人杜甫就写过:“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宋史·乐志》也写过:“回龙驭,开丹阙,布皇泽,春色满人间”。当然,这首小诗把春色恼人与风云际会结合得如此水乳交融,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夜直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