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登城二首作品原文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城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微雨登城二首作品赏析
无疑,这是一场秋雨,“空”字前那个“寒”字透出了季节的消息,“一阵秋雨一层寒”嘛!与其说它带给人们的是轻微的冷意,倒不如说,是给刚从漫长炎夏中饱受酷暑煎熬的人们以接近微寒的清凉快感!
你看,细雨如丝,随风飘洒,或飞或止,若有若无……那“半有无”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直摄秋空“微雨”的风神。
秋雨不像春雨,那么如烟如雾,给雨中眺望者以依稀难辨的朦胧;也不像夏雨,那么滂沱倾泻,给雨中跋涉者以淋漓湿透的尴尬。诗人为了传达出秋雨那种特有的韵味,在细雨与秋空之间着上一个“映”字:秋空澄澈,秋雨明净,两相映照,一派空明。这不别是一番景象,别具一种情趣么?
在霏微细雨中,诗人缓步登上了高高的城楼。有意思的是,诗人特意拈出一个“闲”字来,是为了想说“痴儿了却公家事”,偷来半日闲暇呢;还是想抖落一天案牍的劳累,赢得暂时的轻松与闲适?反正,从这个“闲”字里不难窥见诗人心头的惬意!你看,他斜靠在城楼的一角上那么悠闲而自在!
当然是由于这场秋雨洗涤的缘故,天空特别洁净,空气也更加清新,纵目远眺,直视无碍。虽然没有丝竹管弦来助兴,可是,面对长空细雨,可以引吭放歌,可以凝神遐想,尘嚣涤尽,俗虑顿忘,用来消遣公余之暇自我生活时空,怎能不算一件生活中的快事呢?
在城楼上纵目远眺,诗人不觉顿感诧异:如果仔细地辨识,那绵亘的秋山并非纯然一色,而是有所不同:有青有碧,或苍或黛,在青苍中有浅深,在单调中见层次。难道说秋空微雨兼具着色功能?仔细一琢磨,那不是因为山峰有远有近所引起的视觉差异?再看看那些山间古树吧,高低不齐,参差有致,有规则却不呆板,见错落并不零乱。诗人知道,这当然是山势起伏的原因。诗人突发奇想:大自然简直是一位高明的画师。你看,在眼前呈现的不俨然是一幅“江南水墨图”么?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里,诗人之所以用“江南”一词来修饰这幅“水墨图”,乍一看,仿佛只是为了强调空间地域指向,说明这幅秋山风景地处祖国江南;可细细一想,从这幅画面营构出的意境看,萧疏而淡远,秀逸而空灵,这不正好表现出眼前这秋山远树的审美风韵么?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江南向来被誉为富饶美丽的锦绣之乡,金秋正值丰收季节,村头既有金桂流丹,东篱菊灿;村外更有稻黄棉白,瓜果飘香。为什么诗人登高览胜的时候,竟置这些热闹丰饶的好景于不顾,却偏偏注目于朦胧淡远的浅深山色、高低烟树呢?
是啊,大千世界,万象纷纭。诗歌常识却告诉我们:诗人对客观景物的取舍常常受一己怀抱的驱遣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当年陶渊明丢掉彭泽知县的乌纱帽,毅然归去来,当他“采菊东篱”的时候,在他的审美视野中,与他悠然相见的不也是只有“南山”么?诗人利用公余之暇,在霏微细雨中登楼寄目,无疑有更多的景物可供筛选,可是被他引进笔楮之间并定格为美好画面的只有这淡远萧疏的远山烟树,这,不是与他淡泊宁静的情怀正相契合?
微雨登城二首作者简介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历官翰林学士、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曾奉使契丹。是著名学者。
有《公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