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恨辞作品原文
读长恨辞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读长恨辞作品赏析
《长恨辞》就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长恨歌》。述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故事。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第二年攻陷潼关。兵临城下,京师震恐。唐玄宗不得不率领一帮人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禁军哗变,杀死误国奸相杨国忠,又迫使唐玄宗缢杀爱妃杨玉环,然后护驾逃往四川……
开章两句述说的就发生在逃亡四川的路上——
“蜀道如天”,固然是源于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唐朝时候,从长安到四川,峻岭横陈、高峰林立,有的高山简直是“连峰去天不盈尺”,那么高的栈道就像天梯一样,该有多么艰险。再加上“夜雨淫”,不但连天风雨,又是漆黑的夜晚,艰难跋涉,奔走不遑。你说,该有多么不堪忍受的疲惫,该有多么无法形容的狼狈……
“乱铃声里”,当然是熔铸《长恨歌》中的诗句“夜雨闻铃肠断声”。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情节,《明皇杂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当李隆基一行人来到了斜谷口,正当霖雨不止,在栈道中闻铃声与雨声相应,明皇为了悼念爱妃,于是采其声制成《雨霖铃》词曲。惊魂未定,又痛失爱妃。你想,词曲里流淌的是雨水还是李隆基伤心的泪水?
这当然是一幕古今罕见、凄楚感人的历史悲剧,逗得多情的诗人佳句联翩,赢来诗坛好一阵子热闹——
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尘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说,正是《霓裳羽衣》无止无休的朝歌暮舞,才导致中原沦陷。批判的矛头显然是指向杨玉环。
又如李商隐《马嵬》(其二):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
李商隐说,你不是曾经信誓旦旦、海誓山盟吗?怎么做了四十年皇帝最终却保不住一个爱妃,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呢?谴责的锋芒当然是对准李隆基。
真个是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乍一听,似乎也都有各自的道理。究竟是“谁之咎欤?”作为读者,当然无需折冲尊俎;可是作为继起的诗人要想另标新见,难!
李真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这些诗人尽管批判的角度和切入点有所不同,却都没有逸出政治批评的窠臼;于是,他在诗章后两句,别出蹊径地从人性化的角度作出生命价值的比较——
是啊,为爱妃之死,你李隆基热泪满襟;可是,有多少三军将士流尽最后一滴血,作为君王,你流下过一滴眼泪么?论奉献,为了社稷江山,将士们不惜喋血疆场;论生命价值,贵妃的生命和士卒的生命同样宝贵。在情感的倾注的天平上,轻重却如此鲜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厚彼而薄此呢?
也许有人会说,对贵妃的伤感是源于爱。笔者认为,“爱”是神圣的,大爱无疆。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能对三军将士的死如此冷漠无情、毫“不动心”么?
说穿了,对爱妃的死这么伤心痛苦,还不是因为从此失去了“缓歌曼舞”的倾国佳丽,失去了“承欢侍宴”的宛转蛾眉。这,不明明是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么?
“阿蛮”(李隆基乳名)泉下有知,还能说什么呢?
借君旧曲弹新调,高!
读长恨辞作者简介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世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是位思想家。庆历二年(1042)举“茂才异等”不第。皇祐初,以范仲淹荐试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拥护庆历新政,排斥佛、道二教。以文章知名。
有《直讲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