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赏析-宋代柳开古诗-一支飞镝慑胡儿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2:13

塞上作品原文

塞上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塞上作品赏析

荒凉大漠,浩瀚无垠;万里蓝天,纤云不染;四周连一丝风也没有,宇宙空间仿佛凝固不动,在这北国边陲呈现出亘古洪荒般静穆。这时候,一支带响的飞镝,似闪电,如流星,划破长空,直逼霄汉……

耳畔,忽然传来“得、得”的马蹄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那奔驰而至的是什么样的队伍?近处一看,“碧眼胡儿”,不用说,是西北少数游牧民族的一支大约三百人的轻骑兵。他们停住了马蹄,“尽提金勒”,都勒住了马的缰绳,目不转睛地仰头注视云间……

诗题告诉我们,这是发生在“塞上”的一幕。

在这静穆的“塞上”,瞬间出现两个动体:一个是直薄云天的飞镝,一个是飞驰而至的胡兵。诗章还安排了两组对比:一是无声的大漠和带声响的飞箭,这是静与动的对比;二是一支飞镝和“三百胡儿”,这是少与多的对比。

无疑,这首小诗运用的正是“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

主体和中心当然是这支带响的飞箭:“鸣直上”,形容它穿云破雾的强劲;“一千尺”,固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足以显示它发射的高度可以直插苍冥;“声更干”,当然是表现它的响度,由于“天静无风”,更衬托出呼啸声简直响彻云天。开章两句层层铺垫,处处渲染,把这支飞镝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威力,描写得力透纸背。

用来烘托的当然是“碧眼胡儿”:“金勒”,可见装备精良,这是一支剽悍骁勇、能征善战的轻骑部队;“三百骑”,足见人数众多,强手如林。不用问,这里曾经是他们炫耀强力的舞台,是他们厮杀拼搏的场所。今天,居然收敛了纵情驰骋的骄横,消失了暴戾狂傲的狞笑,一个个勒住马缰,屏声静气,全都被这支飞箭惊呆了……

一支飞镝竟然震慑三百胡儿,这还不足以显示这支飞镝的神威么?

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幅图画:一支飞镝插青云,三百胡儿齐仰首,这是勇与力完美结合的画面;如果我们把它比成一支乐曲:在飞镝的呼啸声中伴和着三百战马的嘶鸣,这不正是一曲威武雄壮的乐章?

这位射手是谁,是我镇边将帅,还是边防士兵?诗人既没有说破,又于史籍无征,读者当然也就无从猜想。这倒使笔者想起唐代卢纶一首《塞下曲》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无疑,卢纶这首诗是借用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来歌颂唐代守边大将射箭的好功力;在这里,诗作者柳开这支短唱不正是借助三百胡儿的反衬来赞美这位射手的神勇与武功么?

在中国历史上,赵宋王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间,对少数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是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还不是缘于武备空虚、武功落后?可是,在开国之初,诗人柳开敏锐地捕捉住“塞上”这动人的一幕,并把它定格为永恒的艺术画面,不但为后人留下一道辉煌亮丽的风景,而且也启示人们:强者无畏,弱者挨打,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么?

塞上作者简介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其诗仅存四首。

有《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