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作品原文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作品赏析
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从四川奉节的瀼西草堂搬去“东屯”的茅屋,将瀼西草堂借给从忠州调任夔州司法参军的吴姓晚辈亲戚居住。草堂种有枣树,一个贫困老妇常来打枣充饥,杜甫听说吴姓亲戚在草堂周围安插了篱笆,便写了这首《又呈吴郎》。此诗“以诗代简”,娓娓道来,曲尽人情,目的就是开导吴郎不要禁止老妇前来打枣。
首句的“任”字说明自己的一贯态度,次句包含了四层意思:无食、无儿、孤寡一人,又是妇女。接着说她不是贫困怎会如此,她害怕新主人,因此你反而应该主动表示亲近。然后说妇人立即提防新来的远客实为多余之虑,语意婉转,为吴郎转圜,但又说吴郎新插篱笆却是真事,妇人不免疑虑,语意委曲,又是为妇人着想。最后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一位贫穷的妇人想到天下的苍生:百姓艰难困苦的原因,在于官府的横征暴敛和连绵不绝的战乱。
此诗全用白话,直写真情至性。更重要的是,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此诗表现的正是杜甫的爱民济世的仁人之心。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