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赏析-[唐]杜甫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00:50

月夜忆舍弟作品原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赏析-[唐]杜甫古诗

月夜忆舍弟作品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之“安史之乱”爆发。四年之后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战乱中流落到甘肃之秦州,他的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与杜占,只有一位在身边,其他都音书阻隔,处境不明。在气节正当“白露”的月明之夜,杜甫有感于国难时艰,也更加怀念他的手足,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这一五律名篇。

此诗前两联写月夜,景中有情:戍楼上平时用以报时、战时用以报警的鼓声响起,路上行人断绝,时代的战乱、社会的动荡由此可见;边地的孤雁失群,哀鸣之声嘹唳,人间兄弟的分散也由此可知。颔联是诗中名句,起句点明时令,是眼前的写实,对句点明故乡,是主观的悬想,“月夜”二字蕴含其中。后两联写忆弟,情中有景。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极为困难,何况是在兵荒马乱、死生难卜的战乱之时?全诗感情深至,恻恻动人。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