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6-25 13:05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中国诗向来以用韵为常例。诗偶有不用韵者大半都有特殊原因。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曾反对有韵与无韵的分别说:

古人之文,化工也。自然而合于音,则虽无韵之文而往往有韵;苟其不然,则虽有韵之文而时亦不用韵,终不以韵而害义也。三百篇之诗,有韵之文也。乃一章之中有二三句不用韵者,如“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之类是矣;一篇之中有全章不用韵,如《思齐》之四章五章,《召旻》之四章是矣;又有全篇无韵者如《周颂》:《清庙》、《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时迈》、《武》诸篇是矣。说者以为当有馀声,然以馀声相协,而不入正文,此则所谓不以韵而害意者也。……太史公作赞,亦时一用韵,而汉人乐府反有不用韵者。据此则文有韵无韵,皆顺乎自然。诗固用韵,而文亦未必不用韵。东汉以降,乃以无韵属之文,有韵属之诗,判而二之,文章日衰,未始不因乎此。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顾氏的大旨在诗与文不应以有韵无韵分,因为诗可不用韵而文亦可用韵。在原理上这是不错的。不过就事实说,无韵诗在中国为绝少的特例,究不足以破原则。他所举的实例也有可置疑之点。二三句不用韵而其余皆用韵,仍是用韵的变格。《周颂》多阙文,而且题材风格近于应用文,与普通抒情诗有别。顾氏固不反对“馀声相协”之说,所谓“馀声相协”就是在词句本身上虽不用韵,而歌唱时仍补上一个协韵的余声。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废韵的尝试。第一次是六朝人用有律无韵的文章译佛经中有音律的部分(例如“偈”和“行赞”)。第二次就是现代白话诗运动。译佛经者大半是印度和尚,以外国人用中文,总不免有些困难;而且佛经译笔大半着重忠实,本意不在于为诗,用韵很容易因迁就文字而失去真意,不用韵固无足怪(中土僧人自做“偈”,也尝用韵,六祖坛经可以为证)。宋人诗颇受佛经的影响,而且宋人大半欢喜文字游戏,所以苏东坡一班人也模仿过佛经的“偈”,但是从来没有看见一个诗人仿“偈”体做无韵诗。白话诗还在萌芽时期,它的废韵的尝试显然受西方诗的影响。不过白话诗用韵的也很多。以后新诗演变如何,我们不必作揣摩其词的预言。我们现在只讨论韵在以往的中国诗里何以那样根深蒂固,也许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对于将来中国诗韵的关系如何,也可以推知大概。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