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作品原文
越人歌
[楚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作品赏析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楚康王之弟、鄂君子晢乘舟出游,操舟的越地女子以越地方言,唱此情歌致意,大约他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吧。
前几句全用赋体,即现代文学术语中所谓的“白描”,最后两句是由彼及此的比喻,以加强抒情的形象性和激动性。“今夕何夕”一语沿自《诗经·唐风·绸缪》之“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至今仍多为爱情描写的用语。有古典诗词素养的读者,若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此词语也常到心上与口头。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翻译”作品,从吴越方言译为楚语楚声。跨国之恋的对象鄂君子晢听不懂,曾言:“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从诗中的“兮”字,从类似《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句式,均可见楚歌的蛛丝马迹,流风余韵。
楚辞简介
楚辞,也作“楚词”,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楚辞”是指具有楚地特色的乐调、方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唐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 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上》:“有楚辞,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皆谓之楚辞。”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如:荆轲的《易水歌》,就采用了这一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