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作品原文
三月
[唐]韩偓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三月作品赏析
天佑四年(907年),先后杀害唐昭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曰“梁”。时为昭宗重臣的韩偓此前早已被排挤出朝,《三月》一诗,当是他晚年流寓福建之作。
时逢三月,辛夷花初谢而小桃花盛开,正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前到郊外游览踏青的好时光。自然的美景,老大的悲伤,时世的变乱,让诗人不禁发出“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的感叹,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惜时励志的千古好句。“吴国”,即吴地,流经吴地的长江最终奔注东海,故曰“江接海”。“汉陵”,汉代皇帝的陵墓,多在陕西,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句。韩偓由时间而空间,抒写他天涯沦落之悲,家国覆亡之恨,这种“新愁旧恨”又无可如何,无法排遣,只好学晋人阮籍醉卧邻家酒瓮之旁,以一醉而解千愁。吴国春涛,江流接海;汉陵残魄,草色连天。晚唐早已成为古老而遥远的历史,韩偓的诗却永远亲近而年轻。
韩偓简介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