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行原文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監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工。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古柏行赏析
这和《夔州歌十绝句》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杜甫一生对诸葛亮都极为崇敬,对于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才能没有尽用,表达出极大的惋惜。这首诗借古柏来自咏怀抱,全诗寄寓深广而旨趣鲜明,是咏物的佳作。通篇语调激昂,尽管体裁是七古,却多为对偶的律句,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格式与《洗兵马》相似。
咏孔明庙前古柏,而结之以“古来材大难为用”,一为诸葛孔明鸣不平,以其材大而未能尽用;二自寄感慨,虽不辞剪伐而无人荐至廊庙。咏柏而喻人,老杜之心志甚明。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子美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太细长耶?此皆文章之病也。”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曰:“余游武侯庙,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文章固多端,警策往往在此两体耳。”一以实证诘之,一以夸张为释,至赵次公注出“四十围”“二千尺”典事,二说方可休战,赵注曰:“杜公必用四十围,胡不云三十围、五十围乎?必用二千尺,胡不云一千尺、五千尺乎?此皆不知公据取柏事于此,方敢用形容其高大。”赵说最可信服,一场聚讼,当可偃旗息鼓矣。
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前一年正值回纥、吐蕃入侵,大将浑瑊北御吐蕃于奉天(今陕西乾县),唐室还是纷乱。
杜甫对诸葛亮是怀着极大的敬意的,杜诗中凡是写到诸葛亮,无不倾注着自己的深情,由诸葛亮又联想到他和刘备。“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夔州歌十绝句》),于是连孔明庙前的树木也当作一种遗爱来纪念。动荡的时代自然更想起鞠躬尽瘁的老臣,想起刘备和他的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想起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读了这些诗篇,也确实使人消去鄙吝之心。末句的“古来材大难为用”,透露了自己怀才莫展之恨,即所谓“卒章显志”。要之,写诸葛,写松柏,写马,写与李白的友情,唐诗人中没有一个能胜过杜甫的。
蜀江水碧,丞相之树常青。伟大的诗人歌颂了应当歌颂的伟大的政治家。在这一点上,杜甫确实无负他这枝如椽之笔。
古柏行句解
1、孔明庙,此处指夔州的孔明庙。
2、柯,树枝。青铜,形容其色青绿,而质地硬挺。
3、霜皮,经霜的老皮,形容颜色苍白。溜雨,形容树皮的光滑。四十围,四十人合抱,形容非常粗。
4、这句话是说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生逢其时,得以遇合,有功德于百姓,因此百姓不加剪伐,柏树才长得这样高大。柏树的高大,喻指孔明的遗爱依旧留存。际会,即遇合。
5、“云来”句,巫峡位于夔州以东,以云雨著称,这里指夔州古柏的枝条及巫峡的云气相接。“月出”句,雪山位于夔州之西,积雪不化,这里指夔州古柏承载着月光,其白色和雪山的白色彼此映衬。
6、忆昨,杜甫去年才离开成都,因此说“忆昨”。锦亭,指杜甫在成都居住的草堂,因其紧靠锦江,中间又拥有台亭,所以称作“锦亭”。
7、閟宫,指祠庙。閟,深闭。宫,庙。成都昭烈(刘备)庙与武侯祠是紧连在一起的,所以说“同閟宫”。
8、崔嵬,形容高大,指成都武侯祠前的古柏非常高大。窈窕,形容屋宇的深邃。丹青,借指庙内的绘画、涂饰。户牖空,指殿宇虚空。
9、落落,指一棵一棵地挺拔耸立。得地,占得地势之利。冥冥,昏暗的样子。
10、这两句是说古柏盘踞于高山之上,不受烈风摧折,似乎有神灵的护持,所以说“神明力”。正直,是造化所生,因此称为造化功。
11、上句是说国家如今处于危急之中,需要人才。下句是说古柏重如山丘,万头牛都由于拖不动而回首望,暗指贤能难以任用。
12、不露文章,古柏朴实而不知自我炫耀,所以这样说。古柏本身不辞剪伐,可以作为栋梁,陈列于庙宇,但是又有谁会将它送去呢?
13、苦心,仍然不免遭到蝼蚁的蛀蚀,所以说“苦心”。柏叶带有香气,为鸾凤所喜爱,因此说“香叶”。
14、自古以来就有“材大难用”的说法,看似是在说有志之士却隐居得不到重用的人都不应当怨愤,其实在强自宽解当中表达了更深的怨叹。
古柏行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