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9:35

饮中八仙歌原文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饮中八仙歌赏析

这首诗约写于天宝五年(746),是杜甫刚刚来到长安时所写的,基调相对高昂欢快,而此后的生活则日益困顿,再也没有心情去抒写这种欢喜的诗歌。这首诗是在追述,诗歌当中的八人,虽然都曾经在长安居住过,但又没能同时都在长安,其中苏晋已在开元二十二年去世,而贺知章与李白,也都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是杜甫将他们都放在一起写的。诗中描写了他们嗜酒的爱好及各自在醉后的表现,既写了他们在一起的豪放不羁,天真而浪漫,又勾勒出他们不同的鲜明个性。在这首诗当中,浪漫幻想当中也带有一定的真实面目,特别是李白与张旭,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当作史料来看。

这首诗在体裁上也堪称富有创新性。乍一看起来似乎很凌乱,实际上却非常具有条理和组织,八人当中,贺知章的资历最老(贺比李白大四十一岁,比杜甫大五十二岁),于是就将其放到第一位。剩下的人则是依照官职,从王公宰相直到平民布衣。分别吟咏了八个人,每人以二、三、四句不等,写李白的诗句最多,也许是因为八人当中李白的成就最大,有意将他作为重点。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结构相当独特,独具匠心。

诗分写八个人物,神气活现,于无连贯中体现出连贯性,可谓神来之笔。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前不用起,后不用收,中间参差历落,似八章仍是一章,格法古未曾有。”篇中记八名狂士,亦透出杜甫自家的裘马轻狂之态。

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饮中八仙歌句解

1、知章,即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嗜好饮酒,性格狂放不羁。似乘船,形容他骑在马上的憨憨醉态,摇摇晃晃。据说他刚看到李白,于是径直称呼他为“谪仙人”,因为没有酒钱,就直接把自己佩带的金龟袋解下,换酒为乐。眼花,醉眼昏花。

2、汝阳,指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杜甫曾是他的宾客。

3、曲车,酒车。涎,口水。

4、移封,改变封地。酒泉,即酒泉郡,据说郡城下有泉,其水味如酒,所以叫“酒泉”。

5、左相,即李适之。《唐书》本传及《玄宗纪》中记载,李适之在天宝元年(742)担任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四月,被李林甫排挤而罢相,同年七月被贬为宜春太守,到任后服毒自杀。

6、长鲸吸百川,用来形容李适之豪饮的狂态。

7、衔杯,指贪杯。

8、宗之,即崔宗之,吏部尚书之子,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友人。

9、觞,酒杯。白眼,晋代阮籍能作青眼与白眼,对那些庸俗迂阔者,就以白眼轻蔑视之。

10、玉树临风,形容崔宗之的醉态摇曳,由于宗之长相英俊,所以将其比喻为玉树。写出了宗之的年少自负,狂放不羁的样子。

11、苏晋,开元年间曾担任户、吏两部的侍郎。长斋,长期斋戒,指佛教徒不吃荤腥,不饮酒等。绣佛,以彩色丝线绣成的佛像。

12、逃禅,指不遵守佛教的戒律。这里写他一方面长期斋戒,一方面却又贪杯好酒,所以称为“逃禅”。

13、这四句所写的是就算是天子也没有被李白放在眼里,把李白那豪放桀骜的性格刻画得非常生动。一斗诗百篇,是说饮酒只要一斗便能够写出诗作百篇,不但酒兴豪爽,而且文思敏捷。

14、张旭,吴中人,性嗜酒,善狂草,时人称之为“草圣”,即草书之圣,张旭有“三杯草圣传”的佳话。据说张旭每当大醉时,呼叫狂走,挥洒下笔,有时居然会以头蘸墨书写,世人又称其为“张颠”。

15、脱帽露顶,描写张旭狂放不羁的神态。

16、如云烟,形容张旭的草书风格飞动鲜活,犹如天上云烟。

17、焦遂,当时的布衣之士。卓然,神采飞扬的样子。五斗方卓然,是说喝掉五斗酒后才开始卓然起兴,高谈阔论。

18、惊四筵,是指让四座的人都因此惊起。通常的筵席都是分四面而坐,故称“四筵”。

饮中八仙歌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