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时歌原文
醉时歌
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醉时歌赏析
这首诗约写于天宝十四年(755)春,此时杜甫已经困守于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仕途坎坷,社会黑暗,诗人的愤怨也随之与日俱增。而在封建社会当中,但凡诗人基本都会喝酒,而酒后吐露怨言就更是常有的事,而今天我们不能将他们的醉后狂言完全看成是他们真实的观点。这首诗也是如此,诗中饱含嘲笑和自嘲。
诗题下本来有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是杜甫的友人,诗、书、画都有不俗造诣,曾经被玄宗赞赏为“三绝”,但郑虔的处境却与杜甫一样,都非常不得意,诗中就是叙述自己与郑虔的不幸境遇。第一段是讥嘲郑虔,第二段则是讥嘲自己,实际上也就是在嘲笑世人。第三段则列举司马相如、扬雄的典故,似乎是为自己解嘲,其实是以此来进一步嘲笑当时的社会整体。
此杜公使酒骂座之文也。与“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同一风致,故当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相参读。惟彼篇尚有仰仗之意,此篇则全与落寞之人相“尔汝”,故更见真率与放逸。王嗣奭曰:“此篇总属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非真谓垂名无用,非真谓儒术可废,亦非真欲孔跖齐观,又非真欲同寻醉乡也。公咏怀诗云‘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即可移作此诗之解。”王氏虽是知杜者,然亦不必如此开脱,此一时,彼一时,盛年之杜甫,自与步入老境后不同。
醉时歌句解
1、衮衮,形容非常多的样子。台,指御史台。省,指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这都是当时朝廷当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
2、广文先生,指郑虔,当时玄宗喜爱郑虔的才华,便为其修建广文馆,任命郑虔为博士。因为郑虔喜欢著书,玄宗为其建造了广文馆,但后来广文馆由于雨大而倒塌,却无人前来修复,郑虔只好搬到国子监,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官职是个清冷闲官。
3、甲第,指第一等宅第,因为汉代的贵族官僚的住宅被分成甲乙次第,所以说“第”。厌,饱。
4、羲皇,伏羲氏。出,超出,即陶潜提及的“羲皇上人”。
5、屈宋,即屈原和宋玉。
6、德尊,指道德高尚。坎轲,即车行不利,这里是比喻人不得志。
7、这是激愤的话,并非确实认为功名无用。
8、杜陵野客,杜甫的自谓。嗤,讥笑。
9、籴,买进的米。日籴,天天去买,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家没有隔夜粮。太仓,京师设置的粮仓。因为长安长年下雨,米粮缺乏,所以朝廷下令用太仓米来赈济灾民。
10、郑老,郑虔的年龄不可考,但应该要比杜甫年长二十几岁,所以杜甫称其为“郑老”。同襟期,指彼此的襟怀、性情相同。襟期,怀抱。
11、不复疑,丝毫不迟疑。这里是说得了钱就去买酒找郑虔共饮,丝毫不考虑其他的生活问题。
12、忘形,不拘形迹,抛开繁复的礼节,表明两人间的关系很亲密。尔汝,称名道姓、你来我往,没有任何客套。
13、这里是指只要那些可以痛饮的就可以做我的老师。痛饮,尽兴地喝。
14、这两句话是写饮酒时的场景。春酌,指酒。檐花,指檐前的细雨,因为有灯光映像,细雨闪烁如花,因此称为“檐花”。
15、高歌,放歌,吟诗抒怀。有鬼神,有鬼神进行说明。
16、焉知,哪知、岂知。填沟壑,死亡,此处指饿死。这两句是说饿死就饿死吧,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
17、这里引用司马相如及卓文君一起开酒店,文君当垆卖酒、相如亲自清洗食器的典故。
18、子云,扬雄的字。据记载,王莽时期,刘棻由于献符命而获罪,扬雄曾教刘棻做过奇字,所以也受到牵连。当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使者来抓捕扬雄,扬雄直接从阁楼上面跳下来,几乎被摔死。这两句是借用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典故,来说明有才之士自古以来就难以施展抱负。
19、这两句是劝郑虔尽快弃官归家。石田,沙石之田,指贫瘠的田地。
20、儒术,在这里并非专指儒家学说,而是泛指匡君济事的学问。何有,何用。
21、这句话是说就算你有孔丘的才能,最后也还是会同盗跖一样化为尘埃。盗跖,名跖,春秋晚期奴隶起义领袖,因此被历代统治者称为“盗跖”。这里也是极度激愤与发牢骚的话,并非是在否定孔子。
22、惨怆,非常悲伤。闻此,指“俱尘埃”句。且衔杯,即还有什么话可说,还是饮酒吧。
醉时歌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