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园歌原文
乐游园歌
杜甫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园歌赏析
这首诗应当写于天宝十年(751),杜甫留居长安时。此诗有杜甫的自注:“晦日贺兰杨长史筵醉中作。”晦日即正月晦日,唐代以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三令节。乐游园即乐游原,是汉宣帝时修建的,位于长安的东南郊,地势很高,登此园远眺,可以望见很远的地方,是唐代时的登高赏玩胜地。
每到三月、九月的登高之日,就有大批人士登此园,或鼓女乐,或赋新诗,非常热闹。此时,杜甫在长安的生活已然日益困顿,此诗是写园中的宴会场景,以景寓情,多有感慨语,抒发自己年纪渐老而不得重用的悲情。
华筵欢赏、轻歌曼舞之下,竟是诗人“圣朝已知贱士丑”“此身饮罢无归处”的悲叹与迷茫,丽辞壮语间,别是一番苍凉。清王夫之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此即乐景写哀之一证也。
乐游园歌句解
1、这两句是在描写乐游园的景色。崒,险峻,用以形容高耸的样子。森爽,森疏而萧爽,用来描写园中乔木参天的景象。烟绵,烟笼。
2、这两句是在写设宴置酒。公子,即杨长史。势最高,指宴会的筵席摆在园中地势最高的地方,所以也是视野最为开阔的所在。其中的“最”字,表明这一天游园宴饮的除了杨长史之外,还有其他公子。秦川,本来是水名,又名樊川,在这里指长安周边的平原,唐人多习惯以“秦川”来形容平原。对酒,面对着酒。平如掌,形容四周的平原极为平坦,犹如手掌一样。
3、这两句是在写饮酒行乐,同时也在赞美主人。长生木瓢,用长生木制作的酒瓢。示真率,指主人以长生木瓢来酌酒宴客,祝福客人能够得以长寿,而没有拘泥于一般的礼节,显示出主人的真诚及坦率。更调鞍马,指饮酒后又请客人乘马游戏。调,戏弄、游戏。狂欢赏,发狂一样游乐。唐人说的“调马”提出有两个意思,一是驯马;一是戏马。在这里是后面的意思,指当时酒毕又戏马为乐。
4、这两句是在写芙蓉园。芙蓉园位于乐游园的西南,园子当中有芙蓉池,池中芙蓉满塘、绿水弥漫。开元二十年,玄宗曾下令在大明宫当中修建夹城,连通芙蓉园与曲江。白日雷霆,形容仪仗的气势及声音。仗,仪仗。描写玄宗出游芙蓉园。
5、这两句是在写曲江。曲江在乐游的园南,也称作曲江池。阊阖,原指天门,这里指宫殿门。詄荡荡,阔大。翠幕,指贵族们在这里游宴时所搭建的华丽帐幕。银榜,指宫殿门顶上所高悬的匾额。排银榜,形容翠幕的数量之多,像是空中的浮云。这两句是说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打开了宽大的宫殿门,曲江池畔布满了华丽的帐篷,犹如银榜般层层林立。
6、这两句是总写所看到的芙蓉园还有曲江上的狂欢景象。上句是写舞姿,下句为写歌声。缘云,顺着云直上,越来越高,这里用来形容歌声嘹亮,越唱越高,犹如缘云而上。这句话是在讲舞袖飘转挥洒,舞姿极为轻盈,犹如擦着水面,歌声清亮婉转,犹如沿着云朵直上云霄。
7、年年,往年。人,杜甫的自称。只今,现在。这句话是在说由于政治黑暗,生活困窘,再加上年纪渐老,所以不免产生未醉先悲的情绪。
8、这句话是说杜甫向来志在兼济天下,不甘心年岁渐老而毫无成就,所以就不免痛恨起白发。
9、百罚,多次罚酒。深杯,酒杯斟满酒,即痛饮。这两句是说头上的白发如何可以抛却呢?就算是多次被罚酒满杯也不会推辞。
10、这两句是牢骚激愤的话。贱士,指代杜甫自己,与杜甫自称自己是“腐儒”“弃物”一样,全都是愤激之语。圣朝,有道之邦,暗指朝廷。丑,愧耻。这句诗是指即便自己仅仅是一个疏陋无才的贱士,但毕竟称得上是芸芸众生之一,也应当让他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如今居然穷困到如此地步,岂不是对“圣朝”“皇天”的盛德有亏吗?
11、这两句诗是说酒宴结束后,大家全都醉醺醺地离去,只有诗人还滞留在乐游原上,面对苍茫暮色,不知何去何从,不由得满怀感慨,满心凄凉,吟咏出这首诗。
乐游园歌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