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原文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哀江头赏析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至德二年(757)春天,与前一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江头,即曲江,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过去是皇帝、大臣及文士的游览胜地,过往曾有着无尽的繁华,但在这年春天,杜甫一个人抵达曲江,已经是一派萧条景象,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华盛况,过去与现在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揭示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极为深重的灾难,让繁荣昌盛的大唐王国已经转变为衰败。而这种地方更容易使人感受到乱世的痛苦。
诗人在本诗当中抚今追昔,充满了哀悼之意,而主旨在于指出使得国破家亡的根源在于统治者自身的骄奢荒淫,并且统治者也尝到了自己所种下的恶果,“明眸皓齿”全都化为“血污游魂”。诗作先是从现实写起,随后追溯历史,最后又返回现实,既有生动的叙事,又有非常沉痛的抒情,有高度概括,也同样具有细致的描写,并且融合得浑然一体。
曲江池,实长安第一胜景,这里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三日)之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商贾庶民,莫不毕集。上巳日玄宗赐宴群臣,新科进士宴集,皆在此地。然而当长安陷落安史叛军之手,曲江池一片萧然,再无往年春日那歌舞喧阗的景象。诗人所以要“春日潜行曲江曲”,正抚今追昔之意也。清黄生评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又以为老杜此篇在白居易《长恨歌》之上,曰:“《长恨歌》今古脍炙,而《哀江头》无称焉,雅音之不谐俗耳如此!”
肃宗至德元载(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在投奔肃宗灵武(在今宁夏)行在途中,为叛军所执,被带到长安,看到了曲江一带的景物,其凄惨荒凉,大非昔比,便于次年写了这首诗。从次句“潜行曲江曲”上,可以看出他是偷偷地出来,故意拣那些冷僻的角落。末段“清渭东流”四句,也可看作开了《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的先河。
哀江头句解
1、少陵,汉宣帝的许皇后的坟墓,位于杜陵附近,而杜陵是杜甫的祖籍,杜甫曾居住在那里,因此自称少陵野老。吞声哭,把哭声咽到肚子里,不敢哭出声音来。
2、潜行,秘密偷偷行走。曲,角落里。由于当时杜甫身陷叛军当中,害怕引起注意,于是偷偷潜行。
3、为谁绿,绿给谁来看呢。这三个字让人感到极为痛心。一旦国家灭亡,草木也就失去了主人,表面上似乎是在怨恨蒲柳,其实是在怨恨造成这种状况的人。
4、霓旌,犹如云霓般的彩色旗帜,此处指天子之旗。南苑,指芙蓉苑,位置在曲江东南,因此称“南苑”。
5、生颜色,即增光添彩,此处是回忆当年天子出游曲江时候的盛况。
6、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是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居住的所在。第一人,最得宠的人。唐代的诗人大多以赵飞燕来指代杨贵妃,此处是以昭阳殿来借指杨贵妃。
7、辇,天子所乘的车子。这句话是写杨贵妃得到专宠,受到与帝王同辇出游的最高待遇。由于在古代,辇是只供帝王来乘坐的车,而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居然让她与自己同辇出游。《汉书·外戚传》当中有一个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出行的故事,因为只有亡国之君,才会让嬖女与自己同辇出行,由此可见,玄宗晚年行事的荒唐程度。
8、才人,唐宫当中的女官。带弓箭,携带弓箭等武器,追随皇帝巡行时的侍从。这是说宫里的女官携带弓箭等兵器在车前巡行。
9、仰射云,仰射飞鸟。
10、一笑,代指杨贵妃。因为看到才人射中飞鸟,杨贵妃因此发笑。下句的“明眸皓齿”是写其姿容。这里借用《左传》当中的一个典故:大夫皋射雉,妻方为之欢笑。双飞翼,指双飞鸟。而“正坠双飞翼”,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马嵬驿死别的故事。
11、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与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丽,这里代指贵妃。
12、血污游魂,指天宝十五年六月,杨贵妃在马嵬兵变当中被杀之事。归不得,无法归去,一是由于杨贵妃是被缢死,不得善终;二是由于当时长安沦陷,无处可回,因此说“归不得”。
13、清渭东流,指杨贵妃死后被安葬在渭水边,即马嵬驿的附近。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唐玄宗逃到蜀地时需在此处停留。剑阁深,指玄宗逃入巴蜀之事。
14、去住彼此,指唐玄宗与杨贵妃,一去指逃到蜀地的唐玄宗,一住是指埋葬在马嵬驿的杨贵妃。无消息,阴阳永隔,再无音讯。
15、臆,胸膛。“泪沾臆”与前面的“吞声哭”对应。这句话是对玄宗及杨贵妃悲惨下场的同情之语。这是由于此时杜甫身处沦陷区,又经历了如此伤心之事,不免对玄宗与贵妃抱有一定的同情之心。
16、终极,即穷尽。岂终极,哪里有穷尽。此处说花草无知,蒲柳自绿,年年景色依旧,怎么会有穷尽呢?
17、胡骑,指叛军当中的骑兵。欲往,将要去。此时,杜甫居住在城南,已经到了黄昏时分,准备赶往城南回到住处。望城北,一是说盼望着北面的官军能够早日来以收复京城。当时肃宗在灵武,位于长安之北。一是说黄昏将至,诗人准备南行以赶回位于城南的住处,但是由于内心痛苦,神情恍惚,便不由自主地朝北行进。
哀江头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