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赏析句解-唐代五言律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9:06

春望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赏析句解-唐代五言律诗

春望赏析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写。当时,杜甫被叛军俘获后被押解至长安,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而又生机勃勃的时节,但此时长安沦陷,山河破碎,尽管是满城春色,却又无比荒凉,诗人为此触景生情,忧国伤怀,写下这首忧国忧民、怀念亲人的诗篇。整首诗紧密围绕着一个“望”字,前半章是在写春望之景,后半章则抒发望中的所思所想,情景都被融合为一体,感情真挚而沉痛,贴切又深刻,是堪称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为杜诗名篇,亦是熟篇。春景春物,在常人眼中,皆可喜可爱者。然在忧思憔悴之人眼中,却反增其愁绪,即所谓“景随情化”(《围炉诗话》)、“愁思看春不当春”(《唐诗归》)也。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情。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所云:“‘溅泪’‘惊心’转因花鸟,乐处皆可悲也。”

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在长安作。当时长安在叛军占据下,经过烧杀劫掠,景物全非,感时之余,也益切思家之念了。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赏析句解-唐代五言律诗

春望句解

1、这两句话写自己望见的场景,概括所见到的种种景象,感情非常沉痛。国,国都,这里指长安。山河在,是说山河依旧,只是江山已经易主。草木深,草木丛生,委婉表示城中人烟稀少,因为叛军攻入长安后曾疯狂焚烧、杀戮,让当时最著名的繁华都市长安城变为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2、感时,感伤时局,杜甫诗当中的“时”字,大多指“时事”或是“时局”。花溅泪,对着花流泪,认为花儿自己也在流泪。恨别,怨恨别离。鸟惊心,听到鸟鸣声感到心惊,认为鸟儿也感到心惊。花鸟本来是娱乐之物,但如今见其形却悲泣,闻其声而惊惧,可见诗人感情的沉痛,周围景物的荒凉。

3、连三月,连续三个月没能断绝,这是说战争从去年开始,一直进行到现在也没有终止。

4、抵,相当。抵万金,价值万金,形容来自家里的消息难得,故尤为可贵。

5、白头,指白头发。搔,抓。浑欲,简直要。不胜簪,因为头发太少,连发簪都用不上了。胜,禁得起。这句话是说安史之乱使得杜甫愁白了头发,而原本就非常稀少的白发,又由于忧伤时局,时常搔抓头发,变得更稀少了,几乎连发簪都无法使用了。

春望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相关阅读】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