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8:50

复愁其一原文

复愁其一

杜甫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1)。

复愁其一句解

1、故园,指作者在东都洛阳周围的旧居。诗人曾在乾元元年(758)冬从华州返回洛阳,但是相识的人已经非常少了,而且战乱频繁,四处都是战场。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二原文

复愁其二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1)!

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2)!

复愁其二句解

1、胡虏,古人都是以中原作为正统,中原以北及少数民族地区称之为胡人。>虏,对敌人的蔑称。>干戈,干为盾,戈为平头戟,古代常用的防御及作战兵器,常作为兵器的通称,引申为战争。这两句是说胡虏从来没有强盛过,但是中原的战争却没有消歇之时。

2、闾阎,古人在里巷之口设立的门,这里借指乡里。>小子,指乡里的后生,含轻蔑之意。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三原文

复愁其三

今日翔麟马(1),先宜驾鼓车(2)。

无劳问河北:诸将角荣华(3)!

复愁其三句解

1、翔麟马,唐贞观年间,回纥首领献上良马十匹,唐太宗为每匹马都起了名字,第九曰“翔麟紫”,在这里代指良马。

2、鼓车,载鼓之车,是皇帝出行时的仪仗之一。>鼓,鼓吹。这两句是在形容郭子仪威震战场,足以震慑敌人,却被投闲置散,好比翔麟马不能用于战车而是用于仪仗队。

3、无劳问,非不欲问罪,而是因为将骄不可用,问还不如不去问。>河北,地域名称,包括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阔地区。安禄山的作乱,就是从河北开始的。>角,角逐、争夺。这两句是说诸将的地位骤升,得到荣华,志得意满,不再有积极平叛之心。河北的叛乱已经难以有效讨伐,这是不劳多问的。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四原文

复愁其四

任转江淮粟,休添苑囿兵(1):

由来貔虎士,不满凤皇城(2)!

复愁其四句解

1、转,指漕运。>江淮,指长江下游与淮河流域广阔的区域。据记载,当时朝廷从江淮地区调运几十万石大米,用以保证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苑囿,古代帝王用来畜养动物的园林。>苑囿兵,指保卫皇宫的禁军。这两句是说转运军饷极为困难,任凭你转运多少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用以增添禁兵。

2、由来,自古以来。>貔,古籍当中的猛兽名,多认为其形如老虎,也有人说其近似于熊。>貔虎士,指威武勇猛的精兵。>凤皇城,即京城长安,后来凡是提到京师,也通称凤城。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五原文

复愁其五

病减诗仍拙(1),吟多意有余(2)。

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3)。

复愁其五句解

1、病减,病情出现好转,但是依旧没痊愈。

2、意有余,实际上是愁绪有余,因为这几首绝句,大多在感慨时事,但意犹未尽。

3、江总,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文学家。初仕梁、陈,陈亡后入隋,后复终老江南,以工诗著称,故诗人以之自比。>被,服、佩。>赏时鱼,即当时所欣赏的鱼符和鱼袋。这句是说仍然佩戴着朝廷所赏赐的鱼符及鱼袋。鱼符,唐朝授予五品以上官员的信物。鱼袋,盛放鱼符的袋子。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六原文

复愁其六

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1)。

野鹘翻窥草(2),村船逆上溪。

复愁其六句解

1、人烟,指人家。>烟,炊烟。有炊烟的地方说明有人家存在。>生处僻,生活在偏远之地。>新蹄,即老虎留下的脚印还非常新,说明老虎刚离去不久。这两句是说这个地方偏僻,而且人烟极为稀少,有猛兽出没。

2、野鹘,一种凶猛的飞禽,被饲养驯熟后,可以帮助猎人去捉小动物。>翻窥草,指野鹘在天空当中来回飞翔盘旋,寻找隐藏在草丛当中的小动物。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七原文

复愁其七

钓艇收缗尽(1),昏鸦接翅稀。

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2)。

复愁其七句解

1、缗,钓鱼所用的线。>收缗,收回的钓鱼线。

2、月生,指月亮初升起之时。>云细,指天空当中的云彩很少。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八原文

复愁其八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1)。

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2)。

复愁其八句解

1、火云,俗话说的火烧云,即天空当中的彩霞。

2、锦树,形容树木的枝叶极为茂盛,色彩斑斓。这两句描写当地秋天绚丽多姿。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九原文

复愁其九

每恨陶彭泽(1),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2),自觉酒须赊(3)。

复愁其九句解

1、陶彭泽,即东晋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的诗歌艺术造诣非常高,开创了田园诗的体裁,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2、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花的习俗,同时插茱萸来避邪。

3、酒须赊,道出诗人生活的窘迫。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十原文

复愁其十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1)。

花门小箭好,此物弃沙场(2)。

复愁其十句解

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有23年。弩,依靠机栝力量发射的弓。主要部分是弩机,多是以青铜制成,装置于木弩臂的后部。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的年号之一,共29年。锦兽张,指张设行射礼所专用的箭靶,靶上画有熊等诸多猛兽。

2、花门,即花门山,位于居延海北三百里。唐初在居延山上设置里堡垒,以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天宝年间,这些堡垒被回纥所占领,后来花门就成为回纥的代称。此物,指前面所说的弩机及箭靶。沙场,指战场。这句话是说安史之乱之后,全是依靠回纥的力量才得以平定,中原的弩机反倒失去用武之地,被遗弃沙场上。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十一原文

复愁其十一

身觉省郎在,家须农事归(1)。

年深荒草径(2),老恐失柴扉。

复愁其十一句解

1、这句话是说尽管自己还有尚书员外郎的身份,弃官归家仍需以务农为主。(2)年深,经年、常年,指时间长久。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其十二原文

复愁其十二

金丝镂箭簇,皂尾制旗竿(1)。

一自风尘起(2),犹嗟行路难。

复愁其十二句解

1、镂,原意指雕刻,此处引申为装饰。皂尾,黑色的牦牛尾,古代经常用牦牛尾作为旗子的装饰。制,制作,此处引申为装饰。

2、风尘,即战乱,此处代指安史之乱。

杜甫《复愁十二首》万国尚防寇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复愁十二首赏析

这十二首全都是五言绝句,大约写767年的秋天。这年伊始,兵乱不断,杜甫对此有感,加上他羁旅天地,悲秋之情更苦,于是写下这组小诗以自遣。复愁,是一愁未已,一愁复至。可见杜甫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忧愁。

复愁十二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相关阅读】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