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8:40

秋兴其一原文

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3)。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4)。

秋兴其一注释

1、玉露,即白露。凋零,衰败、零落。巫山,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东,长江流经山下是巫峡。气萧森,气象萧瑟而阴森。

2、江间,指巫峡。塞上,边关,指夔州附近的山,因其险峻而被称为塞上。兼天,连天。波浪连天,因此被称为“兼天”;风云盖地,因此说“接地阴”。这两句将萧森阴晦的景象写到极致,内含一种郁勃不平之气。

3、这两句回到自身,感叹身世的萧条。丛菊两开,诗人去年秋天从成都离开,到此时已经度过了两个秋天。开,一语双关,菊开,泪亦随之而开。他日泪,异日泪,指已经并非第一次流泪,而是流了多年的老泪。杜甫把回乡的希望都寄托在船上,然而这条船却停泊于江边,总是无法开出去,所以说“孤舟一系故园心”。系,双关意,孤舟一系不解,而心常系故国。

4、催刀尺,催人裁剪新衣裳。急暮砧,指傍晚的捣衣声显得越发急促。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二原文

秋兴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1)。

听猿实下三声泪(2),奉使虚随八月槎(3)。

画省香炉违伏枕(4),山楼粉堞隐悲笳(5)。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6)。

秋兴其二注释

1、夔府,太宗贞观十四年,夔州设立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名为云安郡。>落日斜,映衬着孤城,显得极为惨淡。>每依,夜夜如此。>北斗,北斗七星。长安位于夔州的南面,所以对着北斗七星而向往长安。>京华,即长安。长安城上直北斗,号为北斗城。这两句写在夔州中的秋夜来思念长安。

2、实下,《水经注·江水注》记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指身临其境的人对此感受非常深,所以用一“实”字。

3、奉使,奉命出使。>槎,木筏。>八月槎,传说海边有人,每年都能看到八月有浮槎去来,从未失期,他于是乘槎而去,抵达天河,又回到海边。还有一个典故是汉武帝命张骞寻找大河源头,乘槎经月,抵达天河。这句诗就是化用这两个典故,比喻热切期盼返回朝廷。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担任严武的参谋,因此称为“奉使”。诗人本打算随严武还朝,但在第二年四月,严武病死成都,还朝的准备也就落空了,因此说“虚随”。八月,字面上的借用,实即“博望槎”(张骞封博望侯)。因为才用“八月槎”,才可以显示出是秋天,同时也才与上一句中的“三声泪”相对。

4、画省,即尚书省。>香炉,乃省中供具。《汉官仪》记载:尚书省中,入值由宫中女官执香炉跟随。杜甫担任过左拾遗,属于门下省,因此以郎官供职。>违伏枕,因病未能去供职。实际上杜甫罢官,是由于肃宗的贬斥及代宗的疏远,这样说是掩饰的话语,与“官应老病休”是同一感慨。

5、山楼,指白帝城楼。>粉堞,涂成白色的城上的矮墙。>隐,隐约传来。>悲笳,军中所采用的鼓角乐。笳声隐隐飘荡在城楼之间,所以说隐悲笳。

6、藤萝上的月光已经移动到了沙洲,说明因思念之切,忘记自己伫望已久。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三原文

秋兴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1)。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2)。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3)。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4)。

秋兴其三注释

1、山郭,山城,指夔州。>晖,日光。>江楼,临江的楼阁。>坐翠微,指面对青翠的山峦而坐。天天置身于山色当中,将无聊突显出来。

2、信宿,再宿,隔夜。>还泛泛,指依旧泛舟、捕鱼,这里是说夜夜在江山上打鱼。这两句是写楼头所见的景象,但景中有情,“还”字与“故”字透露出他天天如此,以表现自己的漂泊之感。

3、匡衡,西汉人,汉元帝即位之初,多次上疏议论时政,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薄,指功名微薄。杜甫担任左拾遗,曾上疏为房琯说情,故以抗疏之匡衡自比;但结果反而遭到贬斥,所以说“功名薄”。>刘向,西汉人,宣帝时讲论五经于石渠阁上,成帝即位,诏为校中五经秘书。杜甫出身书香门第,却未能像刘向一样传经讲学,因此说“心事违”。这两句借古为喻,是江楼独坐时怀有的心事。

4、多不贱,指当年的同学大多已富贵显达。>五陵,汉代长安、咸阳之间有五座陵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当时是豪杰名家聚居之地。>衣马,即裘马。《论语·雍也篇》:“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轻肥,轻裘肥马。>自,运用得婉转而多讽。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四原文

秋兴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1):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2)。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3)。

鱼龙寂寞秋江冷(4),故国平居有所思(5)。

秋兴其四句解

1、似弈棋,犹如下棋,比喻时局变化不定,人事的升迁,犹如棋局一样变化莫测。>百年,唐高祖开国到大历初为百年,也有人说,人生只不过百年,是杜甫对平生经历的感慨。

2、这两句紧接上文,申言“似弈棋”与“不胜悲”。>新主,指长安王侯的宅邸都已换了主人。>文武衣冠,这里指朝廷当中的大臣。>异昔时,与过去不同。安史之乱后,王侯宅邸出现了巨大的变动,更换了一批新主人。肃宗和代宗都对宦官委以重任,宝应元年,李辅国加中书令,是以宦官拜相第一人;广德元年,封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是以宦官为元帅的开始,曾经判国子监事。文武不分,冠弁杂糅。这些现象,是此前的历史当中从没发生过的,所以说“异昔时”。

3、直北,长安的正北方,指陇右、关辅地区。这两句是就西北边患而所说的“不胜悲”。上句指回纥,下句指吐蕃。>金鼓,军中用于指挥军旅行动的用具。>羽书,指插羽于书,紧急的军书。>驰,奔驰,指军书频繁。>金鼓振、羽书驰,都指边情极为紧急。回忆开元天宝时代那种“河陇降王款圣朝”的盛况,自然出现不胜今昔之感。

4、这句是说江中的鱼龙不再游动,潜藏起来,秋江清冷寂寞,写秋景以自喻。>故国,指长安。

5、平居,平昔所居住的地方。杜甫在长安居住过十余年。>有所思,指思念昔日在长安的生活。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五原文

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1)。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2)。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3)。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4)。

秋兴其五句解

1、蓬莱,唐龙朔二年,修整旧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南山,终南山,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承露,汉武帝在建章宫西建有仙人承露盘。>金茎,指承露盘下面的铜柱。汉武帝制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霄汉,形容其高。唐时宫中并没有承露盘,此处为虚写,以汉宫代唐宫。

2、瑶池,传说当中西王母居住之地。《汉武帝内传》曾记载有西王母在汉宫面见武帝的事。>紫气,借用老子的故事。《关尹内传》记载函谷关令尹登楼,望见紫气从东向西浮动,说应当有圣人经过此处。果然看到老子乘青牛车前来。老子从洛阳入函谷关,所以说东来。

3、按《莫相疑行》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杜甫因献赋,曾一度入朝,这里云移二句,也正是回忆这件事。>雉尾,即雉尾扇,收集雉羽制成,是宫中的仪仗之一。帝王登殿,两厢扇合,帝王坐定之后才去扇,即“开宫扇”。>云移,指雉尾扇犹如云彩一般分开。>龙鳞,皇帝衣服上面所绣的龙纹。>圣颜,皇帝的容貌,指玄宗。唐时上朝非常早,因此要等到日出时分,才可以看清皇帝的面容。这两句是说当年收复京城后,诗人担任左拾遗时的事。

4、最后两句又回归到夔州,回到现实。>卧,卧病,有一蹶不复振的慨叹。>岁晚,一语双关,既指秋天,也指自己已经到了晚年。切中诗题当中的“秋”字,兼伤自己年纪已高(杜甫时年五十五)。>青琐,指宫门,因门窗装饰有青色的连环形图案。点,传呼点名,按顺序入朝拜见。>朝班,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几回,是说到底有几次呢?过去担任左拾遗时,还可以入宫朝见,而今尽管有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衔,却一次都没入朝,可见在朝时间非常短。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六原文

秋兴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1)。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2)。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3)。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4)。

秋兴其六句解

1、瞿塘峡,三峡中的首峡,在夔州东,是杜甫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与乐游园、杏园、慈恩寺附近,开元年间疏凿成为胜境,烟水明媚,是所思之处。>风烟,风华烟云,写景当中兼含兵象。>素秋,古代以四季与四方对应,秋当西方,属金,色白,故称。因两地尽管相悬万里,但秋色无边,看来似乎遥遥相接。

2、这两句主要的含义还是回忆当时曲江的盛况。>花萼,花萼楼,唐代兴庆宫的楼名。>夹城,兴庆宫到曲江芙蓉园之间有复道,两边有高墙的通道。>御气,天子之气,玄宗从夹城当中往来,因此称为“通御气”。>芙蓉小苑,即芙蓉园,在曲江的西南。>入边愁,传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钱笺:“禄山反报至,帝欲迁幸,登兴庆宫花萼楼,置酒,四顾凄怆,此所谓小苑入边愁也。”

3、珠帘绣柱,指曲江宫殿的极度豪华。>锦缆,彩丝所编织的纤绳。>牙樯,象牙装饰的桅杆,都用于指曲江舟楫的炫耀。>起,惊飞。>黄鹄,即天鹅。《西京杂记》:“昭帝始元元年,黄鹄下建章(宫名)太液池中,帝作歌。”由于宫殿林立,四处环绕,因此把黄鸿都包围在其中了,舟楫众多,箫鼓喧阗,因此白鸥之游也由此惊起。

4、歌舞地,指曲江。杜甫《乐游园歌》曾描写曲江:“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回首可怜,是说回想到起初的繁华景象,不能不让人为现在的荒凉与落寞而感到悲伤。>秦中,关中。诗人从曲江一地说起整个秦中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帝王建都的重地,今日却屡遭战火,岂不可悲。以此来激励执政者应当自强,并警戒统治者不可以荒淫佚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七原文

秋兴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1)。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2)。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3)。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4)。

秋兴其七句解

1、昆明池,方圆四十里,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南。《通鉴》卷二百九:“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上(中宗)以百姓蒲鱼所资,不许。”足见这里向来是贵族垂涎的好地方。武帝穿凿此池,本来是为了演习水战,所以用“武帝旌旗”来形容。杜甫和唐代其他诗人大多以汉武比玄宗。

2、织女,昆明湖塑有牛郎、织女的石像。曹毗《志怪》:“昆明池作二石人,东西相望,像牵牛织女。”>虚夜月,指织女伫立,夜月虽明,却无法织布。>石鲸,《西京杂记》记载昆明池当中玉石所刻的鲸鱼,当雷雨鸣吼时,鲸鱼尾巴会随之摆动。>虚夜月,形容织女的娴静。>动秋风,形容石鲸非常生动。

3、这两句是在写池中之景。>菰,生长在浅水当中,嫩芽白色,即茭白。其台中有黑者谓之茭郁,秋天成熟结实,即为“菰米”。故《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云:“秋菰成黑米”。>沉云黑,形容水上的菰米繁殖旺盛,犹如黑沉沉的阴云。张籍诗有“家家桑麻满地黑”的句子,黑亦茂盛意。>坠粉红,莲花在秋后结出莲蓬,红色花瓣就会凋落,所以说“坠粉红”。上句“云”字与下句“粉”字都属于借用,是比喻。这四句都是回忆昆明池清秋景物,以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4、关塞,即第一首的塞上。>极天,指从夔州望向长安,只见关塞重重直到天边。>鸟道,只有鸟才可以飞过的空中通道,极言其险峻。>唯鸟道,夔州四面都是山,所以说“唯鸟道”。>江湖满地,指江湖尽管广阔,无所归依,漂流处处。>渔翁,杜甫自谓。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其八原文

秋兴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1)。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2)。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3)。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4)。

秋兴其八句解

1、昆吾、御宿,地名,是长安前往渼陂的必经之路,《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模样。>紫阁峰,终南山山峰名。>渼陂,位于今陕西户县西,是唐代长安西南的游赏胜地。

2、香稻,鹦鹉啄余的米粒。>碧梧,凤凰栖老之枝。这句是写陂中的物产之美。

3、相问,彼此问候,即互赠花草珠翠。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仙侣,游伴。《后汉书·郭太传》:“太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杜甫曾经与岑参兄弟共游渼陂,所作《渼陂行》有:“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即所谓“仙侣同舟晚更移”。>晚更移,天晚依旧移舟夜游,指的是移棹夜游,乐而忘返。

4、吟望,由于思念长安而进行吟诗。>干气象,说自己的作品曾摄入京华繁盛的气象。>苦低垂,痛苦地低垂着头颅。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唐代古诗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杜甫正在夔州,是一组联章七律。秋兴,因秋以发兴,因此称为秋兴。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草堂已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了,生活漂泊艰辛,而国家的状况也没有好转。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政局及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忧虑,还有对自己穷老漂泊的感伤,三者融汇交织在心里,当他看到秋气萧飒,自然触景伤情了。《秋兴八首》的核心思想是“故国之思”,是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个人的哀怨感伤也是由此而发出的。篇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都是全诗的纲目。由于心怀故国,虽然身处夔州,而写夔州的反而较少,写长安的反而很多。杜甫曾经在长安困守十年,做过官,也有过田园生活,因此那里可说是他的第二故乡,第一首就是写故园的,但由于杜甫最关心的不是个人狭小的家园,而是整个国家,所以由长安引出思念故国的情怀,这种爱祖国胜过爱家园的精神,就是《秋兴八首》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首,是写在夔州的月夜,遥望长安的感想,进一步把自己对祖国的情怀进行引申。第三首是写夔州的景色,引申出对平生际遇的感慨。第四首,转写朝政的变迁,边事的纷扰,表达作者对于国事的极度关切。第五首,通过对长安宫阙的怀念,叹息自己离朝廷太远,已是报国无门。第六首,回忆曲江,在今非昔比的对比当中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心。第七首,回忆起昆明池,表现自己穷老漂泊的情怀。第八首,总写自己的一生,最后归结到眼前作为结束。全诗以其悲剧性及崇高性,达到完美统一,深深打动后世读者。

《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的倾力之作,或借古为喻,或即景含情,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需要认真去体会作者的心境才行。前人评《秋兴八首》,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是很有道理的。

此诗八首凡十六解。才真是才,法真是法,哭真是哭,笑真是笑。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固已。然总以第一首为提纲。盖先生尔时所处,实实是夔府西阁之秋。因秋而起兴,下七篇话头,一一从此生出,如裘之有领,如花之有蒂,如十万师之号令,出于中权也。此岂律家之能事已耶!

秋兴八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