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其一原文
忆昔其一
杜甫
忆昔先皇巡朔方(1),千乘万骑入咸阳(2)。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3)。
邺城反复不足怪(4),关中小儿坏纪纲(5)。
张后不乐上为忙(6)。
至令今上犹拨乱(7),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8),出兵整肃不可当(9)。
为留猛士守未央(10):致使岐雍防西羌(11)。
犬戎直来坐御床(12),百官跣足随天王(13)。
愿见北地傅介子(14),老儒不用尚书郎(15)!
忆昔其一句解
1、先皇巡朔方,这里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的那段时间。
2、入咸阳,指进入长安。这里指的是至德二年九月,官军收复长安,十月唐肃宗还京的事情。
3、阴山骄子,这里指回纥。东胡,指安庆绪。当时唐肃宗借助回纥的军队,收回两京,安庆绪逃回河北,因此这里说“胡走藏”。
4、邺城反复,这里指史思明投降又再次叛乱,从邺城将安庆绪救出,重新攻陷东京这件事。史思明被迫投降,最终反复无常,这是意料当中的事,因此说不足怪。
5、关中小儿,指李辅国。这句表面上是在骂李辅国,其实是讽刺唐肃宗不加以选择,用人不慎的过失。
6、上,指唐肃宗。“为忙”二字写唐肃宗惶恐地多方讨好的模样。这句写得非常幽默,同时也很辛辣,指出肃宗不为国事,而为女人的荒唐。
7、至令,又写作“至今”。今上,指当今在位的皇上,这里指唐代宗。这句是说唐代宗收拾肃宗所留下的烂摊子。
8、我昔,指诗人当时担任拾遗时,留在皇帝的身边,所以称为近侍。又因为拾遗职掌管供奉扈从,所以称为“叨奉引”。叨,即忝,这是自谦的话。
9、这里指代宗当时任广平王,拜领天下兵马大元帅,先后收复两京。
10、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唐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的谗言,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让他留守长安。未央,指汉宫名,在长安。
11、岐雍,在唐代凤翔关内地。边兵防卫,在岐雍一带,因为兵力不足,所以不能将敌人抵挡在国门之外。
12、这句是指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唐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被敌人攻占,长安城被焚烧、抢掠一空。
13、跣足,指赤脚。这句是叙写肃宗还有百官逃跑时的狼狈景象,鞋子还没来得及穿上。
14、傅介子,西汉时的北方人,曾经斩杀过楼兰王,并把其头颅挂到城门上。杜甫的用意是在一雪国耻,这句话是说希望代宗可以励精图治,为国雪耻。
15、老儒,是杜甫的自谓。意思是说只要国家可以灭掉寇贼,得以中兴,我自己做不做官倒是没有关系,因此说“不用尚书郎”。杜甫在写这两首诗的前一年,曾辞去京兆功曹一职,没有前去赴任;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已被授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
忆昔其二原文
忆昔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1)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2);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3);
齐纨鲁缟车班班(4),男耕女桑不相失(5);
宫中圣人奏云门(6),天下朋友皆胶漆(7);
百余年间未灾变(8),叔孙礼乐萧何律(9)。
岂闻一绢直万钱(10),有田种谷今流血(11);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12)。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13)。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14)。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15)。
忆昔其二句解
1、这句描写开元盛世时人口繁盛的样子。>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叙说小邑,那么大邑的繁荣也就可想而知。
2、这两句写全盛时代的农业生产的繁荣。>流脂,形容稻米的颗粒非常饱满,有光泽。>仓廪,收藏谷物的仓库。
3、这两句描写全盛时代社会秩序的安定及和谐,不需要选定好日子来出门。>九州,指全中国的范围内。>豺虎,喻指盗贼。>吉日,吉祥的日子。
4、这句描写全盛时期,手工业及商业的高度发达。商贾来来往往,非常多。>纨,细绢。>班班,形容众车发出的声音。
5、桑,名词作动词用,指妇女养蚕来织布。因为没有爆发战争,所以夫妇相守没有分离。
6、这句说的是当时朝廷的政治清明,可以比拟古代的盛世。>圣人,唐人称天子为“圣人”。>云门,乐名,相传是皇帝之乐。
7、这句是说因为生活得很安静,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和谐。>胶漆,古人用来以喻爱情或是友谊,说明爱情或是友谊的深笃。
8、百余年,指唐朝从开国(618年)到开元末期(741年)共百余年的时间。
9、这句是以汉的盛世来借喻开元盛世。>叔孙礼乐,指西汉初年,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故事。>萧何律,汉初,萧何在秦代法律的基础上,编订了汉律九章。
10、岂闻,这两个字将整首诗的基调进行了转折,描写安史之乱以后的情况。>岂闻,哪里听说过。>一绢万钱,这句是说哪里听说过一匹绢就值万钱,而如今的情况却真是这样。
11、这句是说有田应当种谷,但是现在却遭受战乱,四处流血,与稻米流脂的情况恰好相反。
12、这里是说这次吐蕃入侵长安,盘踞十五天,给长安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唐代宗于十二月再次返回长安。这首诗就写于代宗还京后不久,因此这里说“新除”。
13、耆旧,指当地的老人。这些人都经历过开元盛世还有天宝之乱,恐怕他们又从安禄山攻陷京城开始说,惹得大家都伤心了,所以“不忍问”。
14、这两句是杜甫自谦的话语,表示不能很好地担任国家所授予的官职。>小臣,杜甫自谓。>识,记识,指记忆。>蒙禄秩,指杜甫被授予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15、这两句是本诗的主旨,表达对当朝皇帝的殷切期盼,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为大唐王朝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虽然自己年老且多病。>我皇,指唐代宗。这里希望唐代宗可以像周宣王那样,使唐王朝复兴。>洒血,洒泪出血,说得非常沉痛,极力说明自己渴望王朝中兴的切迫愿望。>江汉,指四川一带。>衰疾,形容年纪大且多病。
忆昔二首赏析
这两首诗应当写于广德二年(764),杜甫在成都在严武幕府当中时。题目虽曰忆昔,实质上是讽今。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信任宦官及惧怕后妃,目的在于警告代宗不要走先皇的覆辙,应当励精图治;第二首忆的是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目的在于劝谏唐代宗不可以忘记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恢复过往的繁荣,并不是单纯为忆昔而忆昔。
忆昔二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