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王命》汉北豺狼满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8:23

王命原文

王命

杜甫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1)。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2)。

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3)。

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4)。

杜甫《王命》汉北豺狼满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王命赏析

762年8月4日,杜甫的知己房琯死在阆州僧舍,他在9月由梓州前往凭吊,这首诗就是在阆州时所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这年七月,“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见《旧唐书·代宗纪》)。王命,此处指王朝的命将、命官。《诗经》有“王命南仲”“王命召伯”等语。

杜甫《王命》汉北豺狼满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王命句解

1、汉北,指汉水的北面,即上面列举的各州地。巴西,本是郡名,此处指川西。这句形容吐蕃步步紧逼的战争态势。

2、上句是讲战事方面的失败,下句说讲和也是无用的。埋,埋没。血埋,这里形容将士战死的极多。骨断,指骨折。这里是说使臣鞍马往来,骨头都断了。

3、这两句是说四川遭受战火的毁坏,如今已经是一片狼藉。栈,指栈道。牢落,这里形容被烧栈道残破的样子。坛,指将坛。汉高祖曾在这里筑坛拜请韩信为大将。762年7月,自严武离开蜀地后,蜀地多有变乱,杜甫希望严武可以再回来镇守川蜀,但是事情希望渺茫,所以有“苍茫”的感觉。

4、怀喻蜀意,指汉武帝命令唐蒙通夜郎,唐蒙却擅自“发军兴制”以便“转粟运输”,百姓逃亡了很多。汉武帝后来派遣司马相如前往蜀地,司马相如写下《喻巴蜀檄》,向巴蜀百姓解释那并非朝廷原本的意思。恸哭,形容哭得极为伤心。这两句说的是杜甫急切祈盼唐代宗可以注意镇守蜀地的人选,减轻百姓的税负。因为盼望得热切,不觉大哭起来。

王命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相关阅读】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