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出处翻译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08 04:35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诗词原文是:“……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

【作品原文】

《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出处翻译赏析

【译文注释】

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正月的时候,我来到建平郡,看到儿童唱《竹枝》的情形。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唱歌的人同时也跳舞。谁唱得多,谁就获胜。这种民歌的音调是黄钟之羽,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辞和平中正,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所以整个歌曲听起来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像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哪里是吴声,哪里是楚声。

1.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

2.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

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3.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4.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行船。

托他给我的丈夫捎一封信,他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5.江两岸怒放的山花洁白如雪;村庄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女子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6.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涛冲击也不会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还不如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7.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8.在这烟雨迷蒙的时节,巫峡一片苍茫幽远,凄清的猿啼声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愁断肠,但从来不是因为那猿啼声音凄悲。

9.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出处翻译赏析

【赏析】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出处翻译赏析

【作者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更多刘禹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