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7:54

羌村其一原文

羌村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1)。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2)。

妻孥怪我在(3),惊定还拭泪(4)。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5)!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6)。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7)。

羌村其一句解

1、峥嵘,原本是用来形容山的高峻陡峭,这里是用来形容云峰。赤云西,赤云之西。由于太阳位于云的西边,古人不知道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是认为是太阳在运动,因此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写没有到达时在黄昏时分的远望。

2、柴门,用树枝柴枝做成的门,向来是穷苦人家所使用的,这里代指杜甫的家。鸟雀噪,因为有人到来,所以宿鸟闻人声而被惊动。归客,指杜甫自己。千里至,形容从凤翔到鄜州的距离相当远,而这样远的距离,杜甫是徒步走回来的,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可没能借到,由此可见一路上有多么艰苦与辛酸。

3、妻孥,指自己的妻子。怪我在,惊讶我会突然出现在眼前,尽管杜甫的妻子此前接到过杜甫的信,知道他还活着,可是当丈夫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仍不免感到惊疑,所有的反应都只是发愣,所以说是“怪我在”。

4、惊定还拭泪,诧异过后,心情终于平静下来,这时才相信所见到的事情是真的,一时间不由得悲喜交加,流下泪水。

5、生还,活着回来。遂,指如愿以偿。“偶然”二字的含义极为丰富,蕴含着极深的感慨。杜甫能活着回家中其实很“偶然”,很多次他都很可能会死去,但杜甫最终都得以逃脱,如今得以生还,难怪妻子会感到奇怪。

6、歔欷,指悲泣感叹的声音。这里是写邻人对诗人归来的关心还有途中所经历的同情,而就在这些悲泣声当中,我们也可以听出家乡的父老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赞赏与感叹。

7、夜阑,深夜。更,复,夜深了原本应该去睡觉,可诗人反倒点燃了蜡烛,所以说“更”。之所以会这样做,是由于九死一生后终于生还,与家人更是久别重逢,心情自然极为兴奋,对眼下的处境非常欣喜,不忍去睡,也无办法入睡。因此点燃蜡烛,坐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然疑心怕只是在梦中相会。

最怕人者,家中未见人归,归人先见家中,一也;未知家中何如,先睹门前如此,二也;未至,心头只余十里,五里,既至,使道共千里,三也。一解二十字,写尽归客神理。

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羌村其二原文

羌村其二

晚岁迫偷生(1),还家少欢趣(2)。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3)。

忆昔好追凉(4),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5),抚事煎百虑(6)。

赖知禾黍收(7),已觉糟床注(8)。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9)。

羌村其二句解

1、晚岁,指老年,其实杜甫此时的真实年龄只有46岁,但是太多的坎坷与不幸,让诗人过早地衰老,心境尤为苍老悲怆,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自称老者。>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指这次奉诏回家。因为杜甫始终都是以国家时局为重,而现在却被诏许回家,便认为自己不过是偷生苟活。

2、少欢趣,杜甫认为在国家多难之时,自己却赋闲家中,这是一种非常可耻的偷生,因此感到“少欢趣”。

3、却,即。>却去,便去。孩子们担心刚回家的父亲不久又要离开,因为他们已经察觉父亲“少欢趣”,所以希望父亲不要再度离开。

4、忆昔,追忆过去。>昔,指去年的六七月间。>追凉,纳凉、乘凉。

5、因为杜甫此次回来是闰八月,而西北的气候早寒,因此会有这种景象。>萧萧,写落叶的情况,兼写自己心中的悲凉。

6、抚,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都是凄凉之景,抚念国事则是胡骑肆虐国土,因此忧心如焚。

7、赖,依赖。这句话是说情况是这样的不如意,要是再没有酒,那简直就是要愁死了。

8、糟床,酒醡。>注,流,这里指酒。

9、这两句是预想,因为酒还没被酿出来。>足斟酌,有足够的酒可以喝。>且用慰迟暮,是说什么都不想了,姑且大喝一通,用酒来麻醉自己吧。

便明明说未归以前,饥渴不免,如今正复快意,安忍反弃去也?呜呼!先生则岂酒杯饭碗边人,末句“且”字分明败露。由来志士不与妻子实语,类如斯也。

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羌村其三原文

羌村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1)。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2):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3)。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4),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5):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6),四座泪纵横。

羌村其三句解

1、柴荆,柴门,也叫“荆柴”“荆扉”。>始闻,由于最初的叩门声被鸡叫声所掩盖,直到此时才听见。>驱鸡上树木,让鸡在树上栖息。古代的养鸡的方法与现代不同,并且南北地区差异明显。《诗经》中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当中却说“鸡鸣高树颠”,杜甫说“驱鸡上树木”,可见唐代还是让鸡栖息在树上面的,而驱鸡上树,即将鸡赶回窝里,它们自然就会安静了,诗人的叩门声才会被听见。

2、问,问遗,即携带礼物去慰问别人,也指以物遥赠。这里是说家乡父老们带酒来探望杜甫。

3、榼,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清浊程度不同。

4、苦辞酒味薄,是说父老们认为酒味劣薄而多次致歉。>苦辞,多次说,觉得非常抱歉。写出父老们的热情及淳厚,并且指出酒味薄的原因:由于连年战乱,导致田地的荒芜,黍粱出现减产,因而也导致酿出的酒味道寡淡。苦辞,唐人的习惯性用语,另有“苦忆”“苦爱”等。

5、为父老而歌,一是为表达感谢,二是为宽慰父老。但又由于强颜欢笑,所以说“歌”也就变为“哭”。

6、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的爱国诗人,始终是“穷年忧黎元”,而此时他又担任左拾遗,面对眼前这样灾难深重的“黎元”,不但无法解决其困难,并且又喝着他们送过来的酒,怎么会不生有所感叹,悲从中来呢?

这是第三首,写邻人携酒前来慰问,写出乡人们的淳朴,杜甫对民生非常关心,并且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当时广大百姓的困苦生活。

我贻汝以艰难,汝报我以深情,真正愧杀也。前父老问,竟到底不答。至此但请为歌,歌即歌“艰难愧深情”五字也。歌罢浩叹,虽父老皆作殷浩咄咄矣。

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羌村三首赏析

【赏析1】

写乱后久别而初归的种种情状。“妻孥”“娇儿”“邻人”“父老”,寥寥数笔,无不真切生动、神情毕现。正如金圣叹对“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所下评语所说:“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仇注句下释文,则以为“复却去”的主语不是“我”亦即诗人自己,而是“娇儿”。曰:“‘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况最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以为二说皆可通而以前说更切合原意。杜甫奉诏探家,实出被迫,故言“迫偷生”“少欢趣”。然与家人相见,还是有惊有喜有慰藉,思及国事之艰难,又有无尽慨叹,故篇末云“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写情写事,俱在常理之中,然贵在一个“真”字。

这三首诗写于至德二年(757)秋天。至德二年五月,杜甫出任左拾遗,由于房琯被罢相,杜甫上书为其辩护,触怒肃宗,几乎被下狱。从此,肃宗就开始对杜甫厌弃疏远,八月间准许他返回鄜州的羌村去探望家人,其实是趁机将他外放,这对杜甫的仕途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但也给了诗人一个能够深入民间、体察民生疾苦的机会。

这三首写的是杜甫在经历了流离失散后,最终回到家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还有人物的心理,有非常强的表现力,足以触动人心。

【赏析2】

第一首,初归。第二首,既归。第三首,归之明日。要看他写归家气色情抱许多事,却纯是写不忘沟壑,决不应归,一片幽愤。全是笔力异样,故有此事。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看他先写临到家时。薄暮门前,眼见耳闻,如此气色,使千载后人,如同在此一刻。最怕人者,家中未见人归,归人先见家中,一也。未知家中何如,先睹门前如此,二也。未至,心头只余十里、五里,既至,便通共千里,三也。一解二十字,写尽归客神理。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怪我在”,用《论语》成奇句。不必道,偏看他笔墨倔强,不写几死幸生,相喣相沫之语。一则曰“怪我在”,一则曰“偶然遂”,人已归矣,还作十成死法相待,岂非异致!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上解人已归,还作十成死法待,故承此解结也。“邻人满墙”,如画。“亦歔欷”,妙绝是一“亦”字。千里间关,十成死法,我自受之,我自知之。今我歔欷,渠亦歔欷。渠岂能知我百千万分中之一分耶?可发一笑也。“更秉烛”妙,活人能睡,死人那能睡?夜阑相对如梦,此时真须一人与之剪纸招魂也。右初归。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此解用意最曲,不说不知,说之便朗如日月之在怀也。既归后,忽然自想早岁出此门去,岂不自谓致君尧舜,返俗黄虞,功成名遂,始奉身退,壮矣大哉!快乎乐也!乃今心短计促,迫为偷生,窜身还乡,昔图总废,咄咄自诧,又何惫欤!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四句总是曲写万不欲归一段幽恨。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承上幽恨不可明说,于是诡辞谢之也。昔绕树追凉,今北风日劲,夏冬如此,壮老亦同,我无复又去也。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因又细说所以不复又去之故。“禾黍收”“糟床注”六字,生理足矣。“如今”妙,便明明说未归已前,饥渴不免,如今正复快意,安忍反弃去也?呜呼!先生则岂酒杯饭碗边人?末句“且”字分明败露。由来志士,不与妻子实语,类如斯矣。右既归。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一解。写叩门,却三句写鸡,笔态奇恣。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父老一问,直得无言可对,何也?先生远行,专为普天父老。今榼中清浊酒味如此,然则父老欲问,我只须各自问:特地出门五年十年,而俾父老耕地无人,羞杀也!愤杀也!先生妙笔,全在无字处如此。从来人读此以为平平。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即用上解意,又反复申明之。先生被父老一问,方在无言可对,乃父老反为酒薄自愧,说出无数絮叨,句句曲解酒薄缘故,句句热剥先生面皮,真异样奇笔。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我贻汝以艰难,汝报我以深情,真正愧杀也!〇前父老问,竟到底不答。至此但请为歌,歌即歌“艰难愧深情”五字也。歌罢浩叹,虽父老皆作殷浩咄咄矣。右归之明日。

羌村三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