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磨崖碑后原文
书磨崖碑后
黄庭坚
春风吹船着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乌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局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书磨崖碑后赏析
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定,李氏家庭的内部矛盾却已很尖锐了,李辅国等实际是李氏的家奴,而奴之欺主,媳之忌翁就到了这个地步。
据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云:当时曾纡(王明清的外祖)曾与黄庭坚同游浯溪,观《中兴碑》后,黄欲赋诗书姓名于左,曾“急止之云:‘公诗文一出,即日传播,某方为流人,岂可出郊?公又远徙,蔡元长(蔡京)当轴,岂可不过为之防耶?’太史从之。但诗中云‘亦有文士相追随’,盖为外祖而设”。黄诗固是纯就唐碑咏唐事,与赵宋宫闱无关,但从《后录》所记来看,亦可看出当时的政治气氛和蔡京对黄、曾的压力。
书磨崖碑后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因爱潜山山谷寺石牛洞的幽胜,自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曾知泰和县。元祐初,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后章惇、蔡卞等人论《实录》多诬词。因庭坚在《实录》中写过“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第一个被责问的就是他,他却坚持说:“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遂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皆在今四川境内)。徽宗即位,起用他监鄂州税,但未到任,又任了九天的太平知州即被免职。后在荆州时写了一篇《承天院塔记》,仇家陈举知道他和当时的宰相赵挺之有积嫌,便迎合挺之意向说此《记》是“幸灾谤国”,就此被除名,流放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当地的居民、僧人、房主都先后邀他去住过,都为此被地方官处以罪,于是只好栖身在上雨旁风的戍楼(城楼)上,并且死在那里。他在《赠送张叔和》诗中有云:“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可谓伤心而悟道之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又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生前两遭贬谪,漂泊江湖,盖棺时只有范寥(字信中)一人(见鲍廷博《宜州乙酉家乘跋》),死后却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他在政治上没有重大成就,诗学上却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这些都是他生前不曾想到的。他的诗,有的人推崇备至,有的人说一无是处(如金代的王若虚)。他的传诵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却被张戒在《岁寒堂诗话》卷上中讥为“乃小儿语也”。在宋代诗人中,人们评价如此分歧,如此截然不同,黄庭坚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以“无一字无来处”为写诗准则,求奇求硬求生,厌熟厌俗厌常;死力造句,讲究布局。作为一种方法,亦有对的一面。去熟就生,避免滑俗,本是历代诗人共同要求。他的好些诗,确实做到奇崛挺瘦,有别于北宋几个大家而自成丘壑,有一种“窈窕深谷”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片面求奇,过分著意,有的使人觉得过火,有的流于晦涩枯槁拗折,好像只凭一点奇字典故在补缀拼凑。薛雪《一瓢诗话》谈到黄诗的粗怪险僻,曾举《六月十七日昼寝》的“马龁枯萁喧午枕”为例,竟使他有“骇人”之感(且马龁非马鸣,用“喧”字亦未妥贴),而这一句还是袭用晁端友《宿济州西门外旅馆》的“卧听羸马啮残刍”句意。他喜欢用典,讲究来历,但如《清明》的“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下句用传说中介之推焚死绵山典,尚可说与寒食有关(虽然并非事实),上句用《孟子·离娄》的齐人乞墦祭故事,与清明或寒食有什么关系?如果泛指清明日扫墓的人,怎知他们必骄妾妇?奇崛瘦硬固然可以成为一种特色,但又往往与枯奥艰僻相反相成,沆瀣一气,如同他标榜的夺胎换骨,有的只是因袭甚至剽窃。总之,蚌病成珠,黄诗的优点亦往往包含着缺点。在一篇平稳玲珑、四海皆准的文章里,我们要找它的缺点不免吃力,但这亦是它的最大缺点了。
庭坚的父亲黄庶,字亚夫,亦有文名,并学杜诗,他有《怪石》一绝,颇为人称道,诗云:“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莓苔。钩帘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唐池馆来。”似与庭坚诗风有近似处。